曹清雅
杭州橄榄树学校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通过整合、重构、重组,以主题、单元、课或项目等形式,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学习材料、教学推进组织教学。这更加需要教师更新课堂的评价方法、内容与形式,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与学习质量。本文主要从如何设计连续性评价、如何围绕“证据”对“理解”进行评价两方面浅谈数学课堂有效评价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评价 单元统整 小学数学
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基于核心概念和学习者的需求,按照单元、领域、项目视角进行单元内或单元间的纵横联结,统筹考虑,整体化设计,体现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避免了以往独立课中的零散、单一及缺乏联系的弊端。为了更好得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我们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单元整体的评价体系如何展开;在开展教与学活动中,始终要围绕学生的“证据”对“理解”进行评价;而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学生课堂上学习方法的养成。
一、连续性的评价设计,建立良性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为学习和教学提供信息。与单元整体教学一样,在设计评价时我们也需要用连续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
1.总结性评价
什么样的评价任务或证据能够用于单元中,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
逆向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从目标出发思考我们的评价,评价需指向目标,检验目标的达成。以往只通过练习题构建评价机制忽略了数学学科中真实表现的精髓,给很多学生留下数学“不接地气”又“高深莫测”的印象。最好的做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确定总结性评价任务。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单元时就参与进来,这样的评价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也可以获得最强动力和最大成就。
总结性评价任务主要有测验和表现性任务两种类型,结构优良的练习题可以高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表现性任务将学习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面对项目化单元学习时,我们更加需要设立一个表现性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单元探究。
如在上人民币单元时,我们可以设计学生走入超市与菜场,完成采购任务,这个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去了解价格、学会换算与找零,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任务开展过程中就能检验学生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如图表单元,学生收集近一个月的天气数据,绘制统计图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在总结性评价时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比如可以收集两个城市甚至多个城市的数据),让评价任务更有梯度。
2.前期评价
学生并不是毫无准备地走进课堂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的素材与经验。了解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时关于概念理解的初始水平,学习风格差异以及需要什么数学技巧与能力对成功开展单元统整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概念单元(如方程、分数等),我们可以提前了解学生对概念的前期理解。常用的前期评价策略如KWL表,K(我已经知道了什么),W(我还想知道什么),L(我学到了什么)。还有Frayer Model(弗雷尔模型),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个数学概念的定义、特征、例子和非例子,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处在什么水平上。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与学生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是数学技能类(计算等),我们可以用一些小练习来测试学生的水平。
3.学习社区评价
教师:教师也要在单元教学时进行示范和示例(好例子、坏例子),以促进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自我调整和反思,并能自我评价自己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的进展。同时,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供及时、具体和深思熟虑的描述性反馈。
学生:教学时也要增加生生评估的环节,如让学生来点评各自的讲解、作业、报告等,来自同龄人的信息反馈有时比成年人的更起作用,同时向同学提供反馈的学生自己也会受益从而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家长:单元学习的目标也要与家长共享,当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目标以及孩子正在取得的进步时,他们就会更加明智地帮助孩子。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时,也就会扩展孩子的理解和对技能的学习掌握。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得到支持的体验,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以及如何改进开展反思时,学生就会发展评价能力。这能帮助他们成为有效和自律的学习者。
4.行动的时间和机会
如果评价能与单元学习目标匹配,但没有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那么即使我们最终评价的结果清晰地显示出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这也与没有进行评价的效果一样。避免评价流于简单的等级,当评价结果只是简单地记录下来,就不能引导出准确的行动,评价就不能实现为学习和教学提供信息的目的。没有行动,没有收获。
针对目标领域的教学结束后,先让学生进行实践、做练习,待有所提高之后再作评价,最后给成绩。让学生有机会在获得有针对性的反馈基础上修改作业、作品或表现,这比给成绩更重要。在平时的测验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未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可以根据上次测验暴露的问题再次针对性的准备,申请再测一次。而在表现性任务中,我们可以及时就具体问题给学生反馈,鼓励他们马上再试一次。
评价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每一个单元教学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单元教学的起点。每一单元的评价会形成一个“证据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档案,也是教师开展下一单元教学的新起点。
二、围绕“证据”对“理解”进行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有了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他们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很多,但知道不等于“理解”,而评价就是要查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知道和理解了以及能够做到什么。我们始终要去想:有什么证据能表明学生已经达到了单元学习目标?特别是对理解的关注点,关注展示学生迁移能力的证据,因为正是这些证据表明学生是如何基于大概念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
收集学习证据也并不等于简单得将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记录下来和整理学生的作业,我们要做的是去引发更多产生有效学习的评价行为,支持学生的概念理解。
1.创设包容错误、探究共学的教学氛围
错误在课堂上是被允许的,甚至是有价值的,只有基于此,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环境感到安全,其次我们也需要营造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引导他们发现正是分析错误才使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困惑时,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思考和质疑。当学生尝试一个自己不太有把握的回答时,为他们的勇气鼓掌,尝试是发现的第一步。这样的教学氛围营造一定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来源于我们每节课的引导与实践。我们也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让教室里的每位孩子都学会思考和探究。
如在教室内设置“问题墙”,提问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技能,日常教学时就需要渗透提问的策略技巧,分析什么是好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让“问题”在单元学习时流动起来,同时,根据学生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的节奏,以问引学。提供和单元学习有关的学习材料和工具,让整个单元学习期间哪怕不是课上,也让孩子“浸泡”在这样的研究学习环境中。编辑“数学知识地图”,一个又一个单元的学习也并不是分割的独立的,学生也需像教师一样用联系的观点去发现,发展他们整体思考的能力。
2.使用多种概念工具,注重学生的“理解”
对理解进行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我们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为什么这么做的说明,对方法或反馈的理由以及对结果的反思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洞察他们的理解程度。
我们可以借助图形组织器来连接创建对知识的认知模式。常见的图形组织器有流程图、连续体、鱼骨图、对比矩阵、圈图、对比图、维恩图、主题树等,利用各种工具来组织学生的概念性理解,用结构化的方式展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评价更有用也更有趣。
单元教学时增加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使我们课堂更灵动。分组配对,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同伴身上学习,不断打破重组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合作分享,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分工、交流、倾听与协作;反思整理,学生能及时明确自己到达了哪一步,还需要哪些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常用的分组策略如时钟伙伴(每个时刻对应一名伙伴)、生日分组、特征分组、兴趣分组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生特征进行2—4人的配对,随时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合作分享既可以组织小组内的分工活动(拼图阅读等)、头脑风暴(如餐垫思维:大家在餐垫的不同区域写下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组间的交流分享(如巴士站: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去其他组参观、专家小组:一组内留下一名专家做解释或说明,其他成为轮流去他组学习),多样的合作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时刻维持注意力,也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动手动脑动口,思维时刻在课堂中流动。反思整理也是学习十分重要的品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反思工具有红绿灯反思(绿色:我觉得很自信的明白了;黄色:我觉得理解了,但是还需要澄清一下;红色:不确定,我还需要学习)、出门单、彩虹反思(用颜色来区分理解程度)、大拇指评估等。
4.教师协作围绕学生的“证据”进行专业讨论
教师是单元整体教学备课与研究的主力军,教师协作产生的思维碰撞可以使我们的单元教学与评估在共同的反思行为中调整与改进。在教研时,我们可以分享各自搜集的学习证据,共同分析数据和证据,考虑教学策略与时间。整个单元教学时,我们都要不断地考察、收集、记录和测评学习,然后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知识、技能和行为倾向。
围绕证据的专业讨论,相比只讨论教学如何推进的教研,更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结语
有效的评价支持学生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自我调节的终身学习者。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当教师把“评价”用作调整自己教学和改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时,我们的课堂会更富有生命力。当学校把“评价”用作评价自己课程的深度和教学有效性的工具时,他们就会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学习社区。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Jan Chappuis.《学习评价7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