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佐政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一中 365300
摘要:在高中阶段,高考评价体系是指导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利用高考评价体系指导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能够不断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考评价体系是高中化学老师在工作过程当中需要高度注意的重点,因此,本篇文章针对高考评价体系指导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
前言: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利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和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真实的世界,用化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高考过程当中,虽然题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并没有发生变化,在高考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凸显真实和实际问题,从而不断考察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因此,利用高考评价体系指导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考察内涵
之所以要制定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选拔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所以在化学高考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掌握住化学的核心价值以及学习化学的目的,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所在,另外,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生产环保实验,探索科学研究等各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将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进去,从而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在高考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综合素质,通过真实情境和学术研究来测评学生的学科素质水平,所以在高考评价体系发展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在高考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学术探索能力,多层次的考察,让学生形成批判性和系统性的思维,通过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新反应、新装置、新成果、新技术的提供来不断提高学生加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1]。
二、利用高考评价体系指导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策略
(一)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
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基础知识就是地基,如果学生的地基不稳,那么在复习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较难的问题,便不能够整合相应的知识,解答出问题。
所以在高中化学复习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着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热力学、运动学的方面的知识,另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整合,内容包括典型无机物的性质系列,有机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要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住在化学实验过程当中的一系列要点,以及在使用仪器过程当中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细节等知识。
只有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在高考化学复习课上真正的做到游刃有余,在高考的过程当中,所考察知识点都是由基础知识所构成的,所谓的难题,也就是所有的基础知识进行错综复杂的组合的结果,因此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十分的重要。
(二)让学生掌握化学思维方法
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上,让学生掌握化学思维方法十分的重要,让学生掌握化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综合性技能的过程。这些年来,在高考化学试卷当中,可以发现主要聚焦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生活实践、学术探索、生产环保、日常生活方面,所以在具体的高中化学复习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住化学思维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遇到化学题时,能够快速的运用化学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化学思维方法,那么在日常生活情景中,能够用化学当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阐释生活当中的现象和问题,在生产环保情景中,能够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在学术探索的情景中,学生能够对相应的能量变化的原理进行探讨,在实验探究的情景中,能够确定某种物质的组成或者性质,利用不同的条件对物质的性质或者反应来进行探讨[2]。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化学是一门科学,学生学习化学并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要在逐渐的探索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时间探索能力就十分的重要。
比如说在学习硼酸及轻质氧化镁时,这属于生活探索考点的内容,就是白色颜料ZnS?BaSO4的制备,那么让学生不断探究物质的制备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另外,在学习咖啡因制备的过程时,这属于生活实践,咖啡因在生活当中比较的常见,所以考察咖啡因制备的过程就是考察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过程,而且这些生活实践和学术实践都是在高考当中容易遇到的潜在类型,因此,在高考评价体系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十分的重要。
结论:
利用高考评价体系指导高中化学复习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当中找到侧重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另外,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出题的依据,当化学老师对高考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就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融入在高考当中出现的一系列考点内容和情景,从而让学生能够熟悉高考化学,不断提高学生在化学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建民.探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J].高考,2019(17):61-61.
[2]王浩基.高三化学复习中提高习题训练有效性的策略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