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9期   作者:汤春凤
[导读] 数学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思维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汤春凤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民小学    

        数学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思维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智力才会有较大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已能理解体系化的小学数学,基本上能自主推理解题,并经过一系列逻辑思维得到最后结果。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客观事物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到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望。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思维培养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如: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法进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我们可设计四个思考题: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启发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三、优化比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确定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进行比较的思维习惯。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时,让其与分数比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学习的思维方法。这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思维。
        抽象是在思维中抽取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维中把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如:在学完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把这三者的体积公式抽象概括为v=s·h(底面积×高)。

再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懂得按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 2,它们的棱长总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这样举一反三,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缜密的思考和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法。这一学习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上述《按比例分配》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来思考,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例如: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作6天完成,如果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几天完成?学生开始解这种应用题时,思维较混乱,抓不住规律,把几个数字用“+-×÷”盲目乱凑,结果劳而无获。我们可借此训练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求乙独做几天完成?即求乙的工作时间。根据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解答:①乙的工作时间=乙的工作量÷乙的工作效率,②乙的工作效率=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和-甲的工作效率。这样,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如何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就一目了然。学生在“已知条件”和“问题”中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综合思维。
        六、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我们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并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反思、辨别异同、寻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推动学生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
        七、精心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质疑思维。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质疑思维。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提些问题发展学生的质疑思维,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的能力。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趋向。发展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境,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