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勤
广西省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铁耕小学 542700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是很重要的。学习数学,可以使学生的头脑灵活,能培养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逻辑能力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那么,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就要发挥好互动教学在高年级小学数学中的作用。本文就浅谈一下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应用好互动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中,教育部也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对于小学生数学作业时间要减少,但是教学成绩要得到提高。如果要能达到学生有好的学习能力,教师有好的教学能力,要培养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要收获好的数学成绩,那么就要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关系。这一新型关系就是互动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一、什么是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新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既有不同又有相同。相同点是都是为了学生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同点是传统教学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是听课人的角色,互动教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互动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从自身上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怎么应用互动教学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一个和谐、愉悦、平等的学习环境里,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加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老师,那么他也就会喜欢数学课堂,喜欢上学习数学,所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文具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制作小朋友在文具店买东西的视频,在学生们在动画中认识小数,理解小数乘法的含义,,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进步。
(二)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是老师讲的和学生听的效果不一样,老师讲的非常精彩,但学生可能在一个步骤没有跟上,导致听的糊里糊涂。这原因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交流,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发挥互动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讲课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来请学生回答,对于比较难一些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做以引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再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个问题。而且,一些创新型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这一单元时,就可以设置一些身边物品的方向与位置。同时,在课前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独特有趣的提问,来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线与角》这一单元,教师就可以问同学们,“你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见到过什么样的的角度呢?”“你认为都能在哪里出现角度呢?”学生们会很快的回答,在家里的桌子旁看到桌角与地面是90度的角度,那么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要学习的《相交与垂直》这一课的内容了。
(三)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互动游戏
没有孩子会不喜欢玩游戏。特别是年龄还小的小学生们,对待游戏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一些游戏,这样做,不但可以集中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与老师以朋友的身份进行相处,和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比大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很多数字卡片,在课堂上讲解完比大小的方法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别的小组展示自己拿到的数字卡片时,其余的同学进行回答,谁的数字卡片比较大,拿到较大卡片的同学胜出,一轮一轮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拿到最大的数字卡片的同学。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浅谈,互动教学最重要的是互动。把互动结合进教学,以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目标,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知识设立不同的互动情景。要客观的看待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全部否定,更不能全盘接受,要吸收其中的优点,改正其中的不足之处,摒弃其中的缺点。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好新生的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用一些互动的小游戏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再做到学好数学,热爱数学。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试着去解答它,进而培养出拥有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数学修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慧玲. 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 .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03-405.
[2]陈军玲.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夏教师,2019(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