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球 曾为飞
湖南省耒阳市电厂完全小学 湖南 衡阳421800
摘 要: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较强,相对于单一的言语讲解,动手操作往往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热情。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为短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动手操作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教学技能去很好地把控住整个课堂。本文首先分析了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提升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成效。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科目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并且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做支撑,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自我意识也显著增强。因此,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出充满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
1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存在的不足
1.1操作的材料选择和构建的理念出现偏差
由于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有效地将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去。然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虽然设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小学数学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趋于简单化,并且未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从成人的角度进行预设结果,学生对于材料进行构建时,难度较大,最终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意义不大,只会浪费时间,并且小学生比较贪玩,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会加大的老师对于课堂进行有效把握的难度,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都不太认可,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操作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深度不够
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将学生个体从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经验进行延伸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操作学习的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得不到深化和拓展。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知识点中的题目“10ⅹ10”时,小学数学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10ⅹ10”相当于10个10相加,然后让学生通过摆火柴的方法,先把十根火柴捆绑在一起,再依次捆绑9个10根火柴,最后通过数数的方式得出答案。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处于从形象逻辑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不是仍然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思维上。小学数学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只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完成任务,这样缺乏过渡性的动手操作不仅会让孩子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化策略
2.1课前做好充足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动手操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转变传统的将动手操作学习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性手段的教学理念,树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观,让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结合其他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
再者,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学生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让动作操作的任务的难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实现学生思维水平的跳跃。最后,小学教师在课前还要准备好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材料,材料的选取和构建要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进入教师的瞬间就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先给每位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本小台历,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概念,之后,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白纸片,制作下一年的日历。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日历制作完成以后,可以先举行一场最美日历评选活动,对于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奖励。接着再举行一场口算大赛,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老师从同学制作的日历中随机抽取几张写着不同月份的卡片,学生需要快速算出这些卡片上月份加起来的总天数。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通过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的活动,在合作中探究和巩固知识。
2.2课中努力创设体验感强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生活问题为导向,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情境,来营造发现和探索知识的浓厚氛围。以小学四年级上册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简易活动挂衣架的制作活动。教师需要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小竹片、小钉子和小锤子,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跟着教学视频一起学习制作活动挂衣架。在学生制作完成以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反思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活动衣架的基本特征。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经验再学习新知识,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2.3课后布置主题探究性动手操作任务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的痕迹。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这一规律,将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利用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统计作业,让学生在统计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从早上起床开始,吃早餐、上学、放学后的主要活动,并制作成每日活动时间花费表,具体到分和秒,让学生通过统计的过程,把握好每分每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制定符合自己生活实际的日程表,这一过程需要家长的帮助和督促,家长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按时按点完成每天的计划,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这样的主题性学习任务在特殊时期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的居家期间,数学教师可以在线上讲解基本知识点,再鼓励学生进行线下的主题性知识探究活动,在生活中去寻觅数学的踪迹,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实用价值。
结语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中,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材料选择和构建的理念上存在偏差,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导师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课前做好充足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课中努力创设体验感强的教学情境、课后布置主题探究性动手操作任务三大途径来优化动手操作方式的教学成效,尤其是要注重将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明丽.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17)
[2] 杨生永.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06)
[3] 王凤花.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4)
[4] 周义斌.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