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贵洪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己衣学校 651603
【摘要】: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大力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在不停地做出改变。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到对各种图形的介绍,再到高年级的数学运用题,学习的困难程度不断加深,既是由简单的基础知识进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开发学生大脑的过程。但是,过渡过程中的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生的思维到底该如何转换与拓展,心理上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做题时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等,都还需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关。下面,就我的观点对这一内容提出几点建议,供广大师生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
引言
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效率,也能在考试中帮助学生顺利审清题意、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获得理想的解题效率。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革新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以帮助学生顺利解题,获得更高的学习水平。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用题解题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因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认为这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并且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的,比如先进行例题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题的模式做新的题目,之后再进行大量相同类型的题目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新意,也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应用题教学策略单一
在带领学生解答应用题、培养应用题解答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教学模式从未发生变化。教师让学生自己解答应用题,然后再集中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逐渐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应用题解答产生抗拒心理。此外,教学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不够灵活,教学没有趣味性,就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自制能力不强,教师教学语言无趣,不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自然就无法发挥出太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也就成为天方夜谭。
(三)未能掌握规律性知识
通常情况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性知识才能更加轻松地解题,并且得到高效的解题效果,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教什么知识,学生便会学习什么知识,也经常难以结合知识举一反三,这样也便无法准确地提炼出数学知识当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但是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当中会经常涉及一些规律性知识,这样便会使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的规律,拿到题目时也很难轻松地厘清题目中的条件,这样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解题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培养策略
(一)增大练习强度,规范答题
很多情况下,课上掌握的知识点再牢固,当学生自己在考试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他还是不会回答,找不到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这是因为知识的把握和实际的运用还是有差距的,是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是绝对无法做到知识点与题目训练完美兼顾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学习之后去做一定的训练,学会在实际的题目中熟悉知识、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师也要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给学生定一个时间限制,督促他们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也要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追求写作业的速度,更要注重作业完成的质量,不能因为时间问题就匆匆忙忙地为了交作业而做题,应该学会用平静的心态去分析题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在做作业还是考试,这样都可大幅降低一些答题的要领、答题应有的规范在匆忙中被遗漏的概率,学生的总体水平也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巧妙地设置陷阱
六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依旧存在着片面性,再加上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他们很多时候都对一些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题目上设置一些陷阱,引诱学生暴露自己的思想误区,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更好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了“工程”的应用题目之后,教师就可以用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A、B两个工程队一起修一个长四百千米的通道,如果A工程队独立完成需要用十天,B工程队独立完成需要八天,请问如果A、B工程人合作的话需要几天可以完成?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给学生提示,而是要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大概分成三种解题的思路,这个时候教师再找学生来回答,并把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哪一种最方便。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工作效率和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灵活地应对这类题目,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拥有一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内容,参与到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挖掘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应用问题,不要将目光停留在教材和练习册上,而要拓展更多的渠道,挖掘出更多的应用题型。应用性是应用题最大的特点,对应用题的挖掘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结合小学生生活中容易遇到的事物和各种情形,来构建出学生比较熟悉的应用题情境,这样小学生也更乐于解答应用题。
(四)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小学生天性好动,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优秀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时间和教学计划允许的条件下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去证明某个定理或结论的合理性,增强他们对知识结论的主观印象。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再解答相应的应用题。此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也在逐渐培养他们的应用题解题思维。同时,这也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而是自己动手去做,凸显了自己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变成了旁观者和提醒者。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自己主动思考,发挥自己的认知,活跃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且及时地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人性化的教学才是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的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在日常学习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课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将知识点讲透彻、讲明白,帮助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从而读懂题目,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数学关系,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联想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既实现一题多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完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引发学生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探索。最后,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训练量,帮助他们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这样,学生在真正解决问题时,才能凭借对题目关键词和知识点的敏感度,尽可能迅速地联想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才能做到有方法可循。
【参考文献】
[1]李燕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J].初等教育,2017(10).
[2]姜海宏.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初等教育,2018(2).
[3]朱文革.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初等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