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平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554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指的是由于缺乏学习自信和学习兴趣,导致学习能力差,成绩落后的后进生。大部分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缺乏纪律性,并且对于学习缺少兴趣,甚至有些学困生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程度,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学习自信,愿意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改变学习后进的情况,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精准扶贫;小学数学;学困生;兴趣;教学模式
引言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所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的学生。但是因为学生自身或者教育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因素,难免会出现学困生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起学困生这一教育问题,并寻找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以保障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实现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贡献。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1数学基础差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学科,知识间联系紧密,很多新知识都依托于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就导致有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存在知识漏洞,影响了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陷入思维困境,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形成了学困生。
1.2思维能力有限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差,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无法及时进行理解、吸收,需要比其他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才能消化吸收,这部分学生久而久之就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进而演化为数学学困生。
1.3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导致部分学生课上听不懂、学不会、课下不会做题的问题严重,而且教师也没能及时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导致有些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逐渐成了数学学困生。
2精准扶贫地区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对策
2.1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提升其投入程度
学困生在课堂学习时,由于自身成绩较差,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冷落。除此之外,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课堂上,他们在学习时经常开小差,更有学困生扰乱课堂,通常这类学困生可能受到同学的嘲讽,学困生在学业、师生关系上受到打击,导致失去数学学习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感。
当教师发现学生未能完成自己为其布置的任务,或者发现学生扰乱课堂时,教师通常会对其进行强烈的批评,在课上大声呵斥学生会使其名誉扫地,学生将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整理教材内容,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数学学习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在情境中探索学习方法,提高个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其重拾数学学习信心,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探索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2.2改善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科知识是抽象的,严谨的,科学的,而数学学科教学是相对无聊的。由于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在学生的学习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困难。加上教师教学的普遍模式,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也不愿完成老师的作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思考,遇到困难时会退缩的现象是普遍的。学习热情差和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低是造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他们对数学有足够的兴趣,就将朝着成功的转化迈出一大步。首先,教师必须树立他们的信心,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以便他们能在简单的学习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其次,教师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并在课外给予更多的辅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最后,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游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并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2.3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最后都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数学学习亦不会例外。生活既是数学的来源,也是数学的回归。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充分地观察生活。其次,教师需要在充分抓住教育契机的同时,融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的情境。如此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其对数学课堂学习中实际参与度。譬如,在《单位换算》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容量的饮料瓶,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将饮料瓶用水填满。其次,再对瓶子进行观察,并思考能否利用饮料瓶将量筒里的水全部装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对毫升与升之间的关系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下,提升其学习欲望和学习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改变学困生学习兴趣低,课堂参与感不强,学习成绩差的现状,就要从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立足于学生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基于学困生更多关注与尊重,用爱感化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组织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激励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建业.刍议如何激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9(34).
[2]施焱.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探讨[J].教书育人,2019(25).
[3]徐大恩,李玉秀.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