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柳雄
浙江省乐清市白石中雁学校 325604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所谓有效教学模式就是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可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种学习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知的意识,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最终达成优化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构建路径
1 构建多种学习方式
1.1 采用小组互动学习方式
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准备下一堂课所需的相关材料。最后,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得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1.2 采用竞争性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每组学生分组,即每组既有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又有数学能力弱的学生,每组成员人数相等。其次,数学老师会给每组成员分发一张白纸,每一张白纸上都写着一些相同的方程式。每个组的每个成员只能做一个问题,然后在完成后将其传递给下一个成员,依此类推,直到每个成员完成了一轮。最后,计算每组所花的时间。提高在比赛中学习的兴趣。
1.3 在数学课堂中,采用分层教学
将教学课堂设置为“预习、交流、展示、推广、现场考察”环节的有效分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预习阶段,教师设计预习问题和自主学习笔记卡。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学生认真预习,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应提前设置不同层次的预习和探究活动,以实现课前人人有事可做。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行探究,为探索新知识铺平道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探究性思维的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注意复习与本课新知识探索相关的旧知识,或者简单的概念学习、定理推导等,可以重点进行内容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来完成。
在展示环节,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通过设置问题、对象、图片、创设场景等方式呈现新的课程内容,不同梯度的问题由对应基础的学生回答,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学生的兴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机会,善于发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真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和课堂上的“试错”环节,由此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进行评价、巩固和反馈,让学生总结课堂的主要内容。其他学生相互补充,老师及时指出并改进,同时精心设计和巩固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思考,使他们能够进行横向、类比和逆向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科知识、数学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使用“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背景中,忽视了理解数学工具性、人性化和实用性的重要性,因此,它并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化的习题上以应对考试,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也是如何在课前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创举,能把教学放在数学知识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造出一个有趣的情境:在教学课件中,有一个圆柱体,它的高度等于12厘米,底面圆的周长等于18,圆柱体底部的a点有两只饥饿的蚂蚁,而同时看到食物在B点对面的a点上下表面,他们怎么能爬着吃第一道菜呢?问题一出,学生们就对书中的绘画和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3 注重课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讲解的次数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解、学生参与度低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分配,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的运用,而不是说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但大多数时候,教师的重复解释不仅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使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脚步,而不是主动思考,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4.1 深入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教师要深入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首先,教师要从课前准备工作入手,做好课前准备,这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注重研究和认真思考,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2 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僵化的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总结知识。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加强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思想,正确指出学生的错误,分析和引导学生,并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好印象,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促进课堂互动教学的发展。此外,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应始终保持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最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要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保持平等的态度,这对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认真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不断探索、积累有效的教学策略,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反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和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淑.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3,12(10):25-26
[2]李志红.浅谈构建精彩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8(3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