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育人 润物无声----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胡勇
[导读] 在学校教育中,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学生喜欢的学校?学校育人目标是什么?新时代学生有哪些特征?学校有效育人路径有哪些?这是德育人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探究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话题。
        胡勇
        四川成都七中      610000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学生喜欢的学校?学校育人目标是什么?新时代学生有哪些特征?学校有效育人路径有哪些?这是德育人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探究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 学校  德育  思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下行,南海局势多变,中印边境矛盾,中美关系波动,科技变化日新月异......面对如此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奇迹!如今,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回升,科技发展,人民有巨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中国公民的荣耀!面对这样百变的世界,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什么?改变什么?用什么方式走入学生心灵?学校有效育人路径有哪些?我们进行了如下思考与研究。
        一、学校德育的愿景
        我们常追问:国家之间比拼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体制之争,是体制效率之争。体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决策机制,决策效率,看谁的决策错误少。而决策机制中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是纠错机制,能否及时纠错;而纠错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息机制,看信息渠道是否通畅,决策者能否听到真话,能否把握真实情况。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人的境界和素养,人的境界和素养源于教育工作者的引领和培养。
        成都七中在办学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担当培养具有“人文滋养、个性成长,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我们认为: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人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是促进并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关注师生的生活状态。教育要为培养一个健康的人生、一个健康的个体,一个有梦想、有灵魂的人而努力;教育要激发人的潜能,包括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的潜能,而不是朿缚、压抑和限制人的潜能;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扎牢根基,是培育具有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服务的能力的人。
        成都七中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全面发展,做时代向上、向善的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每一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件物品、每一个场景应融入教育内涵。学校德育的主要落实者、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人要常思考德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1.研究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征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认知中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有哪些特征呢?
        (1)天生的孤独感
        现在城市中的学生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思考力非常强,常无端伤感,过早地思考“我存在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终极哲学问题;城市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给他,而对他也有更高的期望,他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我们知道,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自己就应该报恩,可是等到孩子上中学时他就搞明白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家长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要的是出人头地。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呀,孩子的压力自然很大。在高三,我们也会看到有的学生不投入学习,整天玩手机,整天看小说,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想,还要考好大学。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担心可能考不上他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他会觉得实在对不起自己的家长,因为家长对自己太好了。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学业压力使他们往往感到无助,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有个别学生变得更加焦虑,甚至不能自拔,有的还发展成心理疾病。
        (2)话语权要求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直接跟大人对话,教育中学生常要求平等对话的权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什么。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宽广,他未必是想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程都有光盘、视频,而且都是名师讲的,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现在的老师权威性变小,这个书老师怎么教?当今城市里的学生现实感非常弱,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一切事务都被家长包办了,他们只知道学习,而学校督促每一位学生处理事务时间也有限。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常在虚拟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虚的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幻想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现在的学生缺什么?我们要给他们什么?
        (3)生活个性化
        现在的学生生活独立,喜欢展现个性。常有“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的表现。教育允许个性,同时要设计展现学生个性的平台。
         2. 创建学生喜欢的校园
        耶鲁大学路易斯康曾经风趣地说过,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人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大家听得入了神,不禁想: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建了房屋,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孩子要到学校去?孩子能在学校做什么?学什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眺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前面有一束光,指引着他永远向前。” 我们常看到:学生喜欢读书,但有些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学生都喜欢体育运动,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体育课;学生都希望到学校,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自己的教室;学生喜欢学习,但有些孩子很多时候不喜欢课堂。
        研究表明,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取决于学校能否提供吸引他们的课程、环境以及文化氛围。这几年,成都七中全面梳理并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地方课程为主导,学校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开发以集中教育、分散教育为措施,每个年级特点鲜明、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系列活动的德育课程:各种节日活动系列、纪念日活动系列、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美育教育、青春梦想、立志成才、成人礼、课本剧、科技节、艺术节等。
        我们努力让学校的人文景观处处有深意,物物含哲理。学校改造了教学楼外观、教室、厕所、学生宿舍、食堂、地下车库、学生实验室等,极大提高了办学条件;学校绿树成荫,金鱼戏水,四季鲜花,瓜果飘香,校园安放了不少风景奇石,还布置有许多育人名言、名画,我们着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温暖、快乐、美丽校园。在令人心仪神往的校园中有一群朝夕相处的同伴,散发出内心深处的善良、厚道,浸润着温柔之雾的体贴与温馨。有一群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关注师生的生活状态的老师,校园拥有一种情怀,一种氛围,一种人文气息,这是在寻找最美学校的实践中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3. 润物无声,物化于人
        (1)理念育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的育人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作为中学的德育人,从育人的原点出发,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关注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物质与反物质、暗物质与空洞;?吸引力与排斥力;正电荷与负电荷;质子和电子;负电子和正电子;加成反应与消去反应;?可见光与不可见光;高山与平原;红与黑;长与幼;升与降;上与下;左与右;进与退;高与矮;生与死。要从自己开始改变,认真研究教育对象,不断学习新技术,研究交流沟通技巧,用开放的心态,始终把“人”的健康成长放在思考、行动的首位。
    (2)以身示范
    德育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正因为如此,德育人一定要以身作则,不仅文化知识上严谨治学,从思想言行举止起好示范引领,还要在平常的交流当中,给学生一起学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良好交流沟通的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面对困难的积极行为,坚持、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爱心育人
        德育者要主动放低自己的姿态,耐心指导学生,主动关心学生。中学生的心智仍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有些学生有叛逆心理也是十分正常的。发现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有效的团结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应用积极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等鼓励、帮助学生,一起找出问题所在,有效解决问题,促成学生能更好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改革专家迈克 ? 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就是不论学生的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造就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培养具有 “中国脊梁”内核、塑造健康人格的学生,使他们拥有美好的人生是成都七中教育人最重要的任务。
        爱生育人,我们一直在坚守,我们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管理:让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沈伟忠.  人民教育. 2020(10)
[2]《构建适合特殊学生的德育课程生态》. 李勤 .  人民教育. 2020(9)
[3]《德育入心 , 成德于行》. 杨珺. 中国教育报 . 2020(10月13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