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辉
广东省河源市第二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学科的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培养良好品行也有帮助。然而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仍以锻炼体魄作为主要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就如何在体育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前言
在新课程大力推进的今天,传统体育教学弊端日渐凸显,无法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需要。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堂更为宽松,适合实施德育教育。为保证教育实效,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方法。基于此,本文从德育教育的实施价值入手,归纳几点实施策略,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这一时期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健全,正是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新时期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于一身,造成性格存在缺陷,意志力薄弱[1]。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之间极易发生矛盾。当教师发现后,会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一旦出现导火索,会造成矛盾升级,这时教师再想管理难比登天。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需要教师加强德育教育。这种做法符合新课程要求,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教师要统筹规划、精心布局。通过一次次训练,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德育计划
教材是几代人的心血,其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2]。体育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依托德育内容制定德育计划,并在体育课堂上认真落实计划。一套完整的德育计划应满足三点要求:
其一,在教学环节渗透德育。在教学前,教师要明确两方面内容,包括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纪律、注意事项。利用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利用课堂纪律约束学生行为,利用注意事项避免运动损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运动特点明确培育内容,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在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针对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要不吝表扬。比如在练习队列队形时,明令禁止喧哗打闹。在练习过程中会有学生动手动脚,教师要及时纠正,以此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练习结束后,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说“做的不错。”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说“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行。”
其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除了队列练习外,教师还要在各项运动中培养学生品质。如在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勇敢果断的品质,在球类运动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跳绳运动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机智果敢的精神。
其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有针对的设计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对事缺少恒心,教师可采取游戏教学。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丢手绢等民间游戏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将其搬进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热情,又能锤炼学生品质。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策略,这样才能显著提升教育效果。在每个班级都会有捣蛋鬼,会扰乱课堂秩序,如果教师直接讲道理,学生未必能听进去。要想解决问题,需要了解问题的成因。经过调查发现,该学生身处单亲家庭,缺少关爱。这时,教师可组织接力跑,给予其温暖。在训练结束后,教师让这位学生回收器材,以增强他的责任心。
(二)创新德育方法
新时期的小学生,特点较为鲜明,如喜欢模仿。教师以此为突破口,利用言传身教法的方法实施教育。在校期间,体育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以此提升人格魅力。学生见到后,会下意识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掉自身毛病。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足够关爱,并主动帮助有困难学生。这些行为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思想,当场景再度重现后,也会主动帮助他人。在着装方面,教师也要格外注意。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某教师穿着凉鞋上课,当他发现有学生也这样做的时候,立刻进行批评。学生表示不服气,回应道:“老师,你不也穿着凉鞋呢吗?”这句话怼的教师哑口无言。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教师要身穿运动服装,脚穿运动鞋,将自身树立成学生学习的榜样。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也会规范自身着装。
小学生天生好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组织竞赛活动。竞赛分为个人赛与团体赛两种,借助个人赛激发学生运动欲望,借助团队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竞赛前,教师要反复强调竞赛规则及注意事项,确保竞赛有序进行。既然是竞赛,自然会有输赢,赢者喜悦之情不言于表,输者愁眉苦脸不开心。对于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及时表扬赢者,以提高参与热情,及时鼓励输者,帮助其重拾信心。在教师的言语激励下,学生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竞赛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要严肃处理,以儆效尤,以此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品质。
要想德育教育卓有成效,教师要抓准时机。在开展障碍跑教学时,或多或少会有学生因胆小不敢越过障碍。这时教师就可适当降低难度,先帮助学生打消心中顾虑,感受运动乐趣。当学生适应后,教师再调回原来难度。利用这种方法既可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锤炼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受体能影响,要缩小运动范围。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在两组比赛过程中对观赛组进行教育。赛场上的两个小组风格不同,其中一组学生喜欢单打独斗,另外一组学生善于团队协作。这时,教师就可以此作为教学案例,阐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近些年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名人志士,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资源。教师事先搜集相关影像资料,如女排夺冠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随着视频的推进,喧闹的课堂瞬间变得安静。虽然比赛早已结束,但学生仍被赛场氛围所感染。这个视频只是将中国女排光鲜一面呈现出来,背地里的辛酸无人知晓。教师可将女排训练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想获得成功需付出足够的努力。
小学生竞争心较重,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班级树立典型[3]。在课堂上给予优秀生发言的机会,谈一下自己的心得,这些都是干货,方便学生吸收。当然,教师要时刻关注优秀生,沾沾自喜可以,得意忘形不行。如发现学生不好好训练,一样要批评教育。除了要将目光聚焦在优秀生身上外,还要关注进步学生。通过一次次表扬,加快他们进步速度。
(三)完善德育评价
小学生渴望被认可,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开展德育评价。设立流动红旗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班级学生的初始分均为10分,嘉奖一次加一分,批评一次扣一分。一周结束后,汇总成绩,表现优异者获得流动红旗。对于其他学生,教师要进行细致品评,指出待改善得地方,并给予朋友式建议。流动红旗的运用,让班级学生变得懂事起来,良好品德自然会养成。
三、总结
强身健体只是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并非全部内容。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严格落实下去。在教学进行中,教师要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成效。在德育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进步。通过多措并举,培养良好品行,推动学生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单文成.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29):124-125.
[2]龚向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87.
[3]陈丽蓉.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途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