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故事”理念评价指导幼儿建构游戏——以大班“我们的城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薛双姣
[导读]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游戏几乎贯穿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薛双姣
        陆军工程大学海福巷幼儿园 210001
        案例背景: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游戏几乎贯穿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既能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主观体验和直接经验。建构游戏是大班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是班级中小朋友们的热门游戏。
        塔是这学期建筑区的主要建筑物,南京有什么塔呢?活动中孩子们积极讨论,孩子们纷纷介绍了自己见过的塔,有的小朋友说:“报恩寺有塔”还有的小朋友说:“鸡鸣寺也有塔。”还有的小朋友说:“紫峰大厦是塔玛?”
         我们眼中的塔
          这个小朋友的疑问引发了小朋友的讨论,塔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给小朋友们欣赏了一些塔的图片,塔是什么样的?通过欣赏观察,孩子们发现了塔越往上就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尖。这时小胡大声的说:“每层塔都有飞檐。”
这时候有小朋友问:“飞檐是什么呢?”“飞檐就是我们之前画的房子的屋顶。
”奔奔问:“飞檐是什么样子的?”“就是翘起来的屋檐。”
        通过讨论原来塔是高高的一层一层的越来越来尖,每层都有飞檐。通过了解,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了解之后,孩子们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塔,
        
        绘画过程中,有的小朋友说:“我要设计一个公主的塔玛?”于是一两幅华丽的公主塔“闪亮登场”了!
        孩子们开始边欣赏边讨论起来,“我的塔是用灰灰的石头建的,可牢固了!”
        牛牛说:“我的塔上面有很多的小窗户”
        曹宝宝问:“小米,你画的塔是不是公主的塔,真好看。”
        小胡说:“我的塔弯弯的像热带森林的植物。”
        小许开心的介绍自己的创意,讲到:“这是火锅塔,中间那层是用来吃火锅的!”说完还吧唧吧唧嘴。
        
        
案例分析:
        1、生活经验是建构游戏的基础
        幼儿建构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 的观察和了解 ,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 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 ,就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 ,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 。因此,教师可依据班级搭建 目标和主题通过参观 、欣赏、收集资料等各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搭建内容的了解。如果在开展活动前能带幼儿进行现场参观使幼儿获得了对塔的直观印象,在随后的搭建活动中,幼儿不仅能自己动手再现塔外形特征 ,还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搭建。通过集体教学发现家庭生活、旅游度假 、网络传媒等多种形式都能够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物体形象的知识经验经验积累越深厚,幼儿对物体的特征认识更明确。
2、真实的观察是幼儿建构的基础。
从积木游戏的创作心理看,幼儿乐于建构的是自己记忆清晰的形象或者是已有的比较生动的表象经验。幼儿的建构缺少新内容、缺乏创造性,其主要原因还是缺少丰富的表象经验。教师如何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成了激发幼儿积木游戏兴趣的关键。
        3,绘画的表达是幼儿建构的助力
对观察感知过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的信息是幼儿积木游戏的根据,如此的经验联系,给了孩子一个够得着的阶梯。画面和积木是两种不同的操作媒介,一个是平面造型,一个是立体造型,实现两者的转换,孩子对事物的特征表现既有参照,又向幼儿提出了一定经验的挑战,符合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满足了幼儿尝试和挑战的心理需求。
         我们的塔建成了
            设计了那么多漂亮的塔,用积木搭塔应该怎么搭呢? 如何垒高并一层一层的变小变成了难题。
          接下来请孩子们来想想办法吧,小朋友们坐在大厅开始思考,这时有个小朋友看到了地上的标记四个点子,他立马举手:“老师,把圆柱放在点子上。”
        ——“用哪种型号的圆柱”
        ——“为什么用大号的圆柱”
        ——“不然会塌的”
    
        ——接下来呢?孩子们观察到了可以用大长板平铺在四个圆柱上,然后继续用长板平铺在两边的长板上。这样一层就搭建好了。
  
        用这个办法搭建了3层之后,奔奔说:“塔是越来越尖的,现在一点都不尖。”
        ——怎么样才能越变越尖呢?
        ——孩子们说用中长板,继续搭。
        看到鲍鲍拿着中长板,放在圆柱上,发现板子不够长,奔奔灵机一动说:“把圆柱往里面放放。”经过孩子们的探索和实践,塔终于变窄了。有这样塔了3层之后,孩子们以此类推,用最短的板搭建了最高的两层。
        在搭的过程中,还有一件有意思的小插曲:搭着搭着,孩子们够不到上面的层数了,孩子们垫着脚使劲的够,还有小朋友着急的在边上讲:“哎呀,千万不要把塔碰倒了哦。”
        这是我给了他们两把小椅子,并告诉他们可以请小椅子帮帮忙。加入了新的“伙伴”孩子们争相往上搭,更加积极了。

         
        分析:
        1、积木可以带给孩子们无限种玩法,创造各种不同的游戏,孩子们在积木区中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数学和空间概念,同时还能促进语言的发展、同伴合作和交往、问题解决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思路清晰,运用平铺、延长、接插、镶嵌、垒高、对称、围合、盖顶等方法进行主体建构,体现出了较高的建构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
        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合作游戏,因此可以支持幼儿进行大型的集体建构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大班幼儿搭建他们的城市,支持幼儿搭建塔旁边各种各样的公园、湖、古建筑等,这就需要很多幼儿一起来搭建。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合作的快乐。
         我们的城市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搭建塔的能力已经有所见了,大部分孩子们还能够搭层五层六层的塔,过了几天有个小朋友来告状:“老师,涵涵搭其他的东西。”并拉着我走过去,过去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路,涵涵说:“这是马路,有马路才能进去参观啊。”
        ——有了马路,也会有人来参观了,那周围还会有什么呢?你们想一想。
        ——还会有停车场、公园。
        ——我还看到过高架桥呢!
          这组的建筑师们尝试着搭建了塔的周边一些设施,引发了班级孩子们的连连赞叹,纷纷过来参观。
          
          有了孩子们的启发,为什么不搭建塔旁边的交通呢?
        ——城市里有什么?有公园、有交错的马路、有宏伟的高架桥、有停车的停车场。
        如何让了解错综复杂的交通路线,于是我准备了一张卡纸,上面贴了一些塔的图片。
        孩子们看到了不解的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一张景区图片,上面有很多的塔,人们去参观的时候怎么参观呢?
           ——有马路,人们要开车从马路上走。
           ——那肯定有停车场,我知道停车场的标志是P
           ......
        经过一番想象和讨论,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了,悦悦说:“我来画马路,马路中间还有线呢,我爸爸开车的时候我看到线两遍的车子走的不同方向的。”肖肖拿起笔画起了停车场,她说:“悦悦,把马路画到这里来,这样,就能停车了。”肖肖拿起画笔把停车场画了出来,还贴心的画了停车位。“人们怎么知道这里是停车的地方呢?”王若琳提醒道:“在旁边写个P”肖肖在两个停车场都做了一个标记。设计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着,王若琳用炫耀般的语言说:“我还上过高架呢。我们在后面画一个高架桥。”悦悦说:“那,那隧道呢?我爸爸带我去过隧道,黑黑的。”悦悦说着就拿笔画了一条马路,然后问我:“薛老师,隧道怎么画呢?”我说:“隧道像个洞,把颜色涂实就是隧道啦。”于是悦悦机智的在“石头塔”旁边加上了隧道。
        一幅规划图完成啦!
 
        今天大三班的小小建筑师们要看图纸搭建城市了。拿到图纸,小小建筑师们懵了,这要怎么搭呀?
        这时天才建筑师“奔奔”说:“我知道,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搭什么,我看懂了这个是马路,这个P是停车场。”经过奔奔的启发,孩子们逐渐进入了状态,中班时期有搭建过长江大桥,所以搭建高架桥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小意思。
        不一会这座城市搭建好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建筑师们介绍吧!
         亮点一:可以在河上面开车的马路
       
        据奔奔介绍,他所新开发的技术就是让车子在河上面开过去不会沾到水,他的核心创新就是在马路的短板下放置一个最大型的圆柱支撑着上面的马路。然后在制作一个斜坡让车子顺利通过。
         亮点二:各种标志的使用
        建筑师小韩介绍自己将各种箭头标志运用在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为了让人知道该怎么走,还能让人遵守交通规则。在隧道处贴心的设置一了个弧形的标记,这样人们就能找到隧道的入口了。
   
        建构区是班级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走进孩子,才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就是很好的课题,起初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塔,孩子们运用平铺、延长、接插、镶嵌、垒高、对称、围合、盖顶等方法进行主体建构,随着孩子们越熟练搭建的速度也变快了,于是开始了新的课题——“城市”,将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搬进建筑区。
        让积木建构区“活”起来,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指导意识,多了解幼儿的特点,合理选择处理好积木材料,在与幼儿充分互动的微环境中观察幼儿,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才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激起幼儿更大的兴趣,积木的教育价值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要求、思想、能力、行为、认知水平等问题,都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帮助、正确指导。这里,教师的指导既要主动地为建构游戏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又要把握游戏中主体与主导的位置,同时还应顺合建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完善的需要。我指导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观察生活,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这是开展建构游戏首先要做到的事情。你让幼儿建构一些事物,如果幼儿不接触生活,不观察生活,对它们没有一点印象,你让孩子们如何去建构?所以只有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进行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这样孩子们才会有建构物体的愿望,有放手建构的能力。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结构、色彩,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
        二、确定主题,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
        老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提出建构主题。当幼儿确定了主题以后,头脑中就有了初步的建造方案。偶然间的一次从而引发了建造“城市”的课题,建造城市”时,老师引导幼儿围绕这一主题议论:城市里里有什么?需要建构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争先恐后地发言:有马路、高架桥、隧道、广场……这样,超市主题的建构方案便在幼儿的谈话中大致勾画出来了。这样的建构主题是幼儿自主发现的,孩子们肯定会有一定的兴趣来建构,他们也一定会乐于参与建构游戏。
        三、通过建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建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四、欣赏作品,注重幼儿的活动评价
        1、幼儿创造的成果,需要得到夸奖、赞美,并希望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老师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应先让幼儿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搭的,搭的时候碰到了什么困难,这样既满足幼儿表现的欲望,又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老师还应该引导幼儿对作品加以评论、欣赏、赞美。这样不仅加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还让幼儿体验到了建构的快乐。
        2、在建构游戏中发现的小问题,教师可当场与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并找出问题所在,经过观察、讨论,最后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教师抓住契机,让小朋友们玩中学、学中玩。
        3、好的评价,也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例如在点评时请建筑师们介绍并对其创新进行夸赞并简述其巧妙之处,短短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更加愿意一起合作动手玩游戏。
        建构游戏可以让幼儿在认识、创造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应给予孩子更大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大胆想象、操作、嬉戏,我们也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在主题建构活动中,幼儿不只是在“玩”,他们也在“学习”和“工作”。幼儿在主题建构活动中,不仅能获得建构技能,还能获得各种各样有益的经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