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裕银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平原小学 湖北 黄石 435241
摘要:随着新课的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小学生在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下,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之长大后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实践
引言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书籍、网游、视频等多种形式逐渐渗透,致使新一代的孩子们盲目地崇洋媚外、追剧、追星,一窝蜂地哈韩、哈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离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趋于消失,存在后继无人的风险。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传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感受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使祖国的新一代认同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喜爱传统文化,最终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1传统文化渗透性内容的类型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内容都适合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认知与学习能力尚不完善等特点,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筛选、整合、分类,搞清哪些是适合小学生学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研究与学者对其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于小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传统文化,认为小学教材的建设应“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2.1借人物之道,传承中华美德
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古诗词之外,很大一部分文章是历史人物故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借助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深度发掘其中的人物道德品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健全人格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传承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微视频进行课程导入后,组织学生就大禹的人物形象和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进行了讨论,让孩子们上台说一说从大禹身上发现了什么,反思自己对集体、对家庭是否有奉献精神,找一找自己身上的不足。通过教学模式和载体的优化,使孩子们被大禹这一历史人物深深的吸引,民族自豪感和个人责任感油然而生,使学生在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2.2有益于学生更好学习汉字
汉语是人类最美、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中华民族风格和中华民族气派。作为记录汉语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是“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它基本上是模拟天地万物的表意文字,因而具有显著的象形特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山、水、日、月等。虽然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语法习惯古今并无差异。例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宾语前等。所以,加强对汉字字源和语言演进的学习,有益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汉字汉语。
2.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将语文课本内容知识与学生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因此,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为学生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使自身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环境。比如,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标语张贴或悬挂在宣传栏或者明显的地点,比如课堂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及食堂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传统文化标语。院校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广播等宣传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渲染,从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2.4讲解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汉字教学既是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自古以来,能说会写都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解读汉字形、义、音等结构特征,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对汉字加深记忆和深度解读,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古代先民创造汉字的独特智慧和文化信仰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挑选诸如“日”“月”“羊”“火”等具有明显造字意图的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表意性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结构。
2.5教学形式多样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相比,后者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将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造成对知识学习的被动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课,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讲解时,应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工具,将古诗中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使自身的被动教学转化为主动。
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主动担负起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浸润学生心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精神之花、体现其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01).
[2][5]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3,08.
[3]郭友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