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瑞英
[导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索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策略。
        张瑞英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白叶小学      福建漳州363706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索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策略。合理选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有效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对此我将围绕实践开展细致化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明确之后,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的侧重点较为突出。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要建立与现阶段课程标准相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要分析课程教学策略,有效把控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建立高效课堂而不断努力。
        一、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减轻课程教学负担   
        新课改教学理念影响之下,在课堂教学实践期间,教师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之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必要工作,也是落实新课改目标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学生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学习目标,就需要承担较重的学习任务[1]。因此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极为关键,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高水平的完成学习目标,各个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由此得到保障。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在实践教学期间会应用应试教育理念。所应用的课程教学策略、方法较为简单,这种情形之下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面临诸多的困难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在课程教学策略影响之下,会认为语文课堂极为枯燥无聊,没有动力推进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因此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根据字面意思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知识,确定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相关依据,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极为关键。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给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知识的机会,有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举措
        (一)把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围绕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本质上与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这是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师所关注的课程重点内容以及基本方向。有关于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分析探讨:
        1.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之中。经过研究分析后会发现,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能够将凸显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对比之下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主动性增强。利用生活化的课程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将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
        2.趣味性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语文课程学习阶段,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想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组织教学内容,并设置具备挑战性的问题,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将教学过程趣味性的展现,能够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2]。
        3.关联性
        教师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依托课堂知识基础,其他的知识内容要完成知识结构的优化,帮助学生深入教学主题之中,这样一来课程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成长带来积极影响。所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课程教学价值极为关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阅读的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根据关联性的内容提示,让学生主动的预测阅读内容。文章中的插图、题目、故事等的线索明确,学生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文章的内容大胆预测。
        (二)注重情感指导,养成良好习惯
        1.情感引导
        教师日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尊重、信任的态度,才能给学生提供情感转化的机会,有更多的课程学习动力。在实践教学期间,教师要对班级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获得转变学习思路的机会。教师帮助并关怀学生,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之后,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走出困境。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展现教师的亲和力,还能将良好师生关系构建[3]。当学生能够把教师给予的帮助与关怀,作为学习情感带入的基础,必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强化学习能力。《海滨小城》是一篇优质文章,用这篇文章加强学生的情感带入,对学生思想进步、情感思想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教师带领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明确事物的基本特征,利用空间变换记叙的方法推进教学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留给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对文章中的描绘美丽景色有深刻理解,也能萌生出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习惯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在这一时间段之内,帮助学生纠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果,为学生的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预习学习,在听课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活动,也需要习惯性的做好笔记记录,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复习学习的习惯,这样各个学习环节的联动性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有深刻地理解,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构建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要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根据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构建灵活性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积极开展互动交流,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之间共同努力能将教学效能提升,有效性的教学价值由此展现。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探索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有效举措,从根本上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为学生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林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6,000(060):39-39.
        [3]姬常芹.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8(11).
【作者简介】张瑞英,1976年3月,女,汉族,福建省漳州市,本科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本文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课题《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ZGYJKS201103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