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兰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 014000
摘要: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意义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再度开发还需遵循一些原则,达到有效的为教学服务的功效。这里重点谈几点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较好的具体做法:1、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2、以“单元内容”为中心调整教材顺序;3、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向文学殿堂迈进;4、以“学生的困惑”为中心,在收集、整理、交流信息中答疑解惑。
关键词:课程资源 教材 再度开发 教学实践
一、课程资源中的“教材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
“教材”包括课本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比如与课本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本,等等。
“各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能否在给学生上课前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能否驾驭教材,是上好一节有效教学课的重要前提。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给了广大教师一个方向性的指示:一位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上这些观念,并在教学中力求去践行这些理念。实验了一段时间下来,更加领悟到:要做一个好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二、教材开发的几个方向及具体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将教材补充,还是编序,都要以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有目的地向外拓展。只有这样,才会在知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对学生有更好的启发、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1、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教材的内容离学生的认知或生活知识领域很远。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较慢、较难,而且,即使是学完了,也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达不到课堂预设效果。此时,就需要教师以“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中心,向课外拓展。
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的I3课 《唱脸谱》是以一段歌词为课文内容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1)了解一些有关脸谱的知识,一些京剧的知识;(2)激发起对京剧的兴趣。在教学前,我了解到班内学生对“京剧”可谓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是国粹,反认为是一种可笑的东西!于是,经过认真备课后,我决定要大力度的“补充”教材内容:A课文中提到的京剧典故:赛窦尔敦盗御马等,在学生读通课文并开始理解课文时插入;B、探究京剧脸谱的色彩之奥妙:这些颜色并不可以随意更改、调换,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有着相关联的含义,如:红色——赤胆忠心;白色——生性狡诈;绿色——侠骨义肠;金、银二色——用于神、佛、鬼、怪;C在京剧的锣鼓伴奏声中,学唱这首歌。
2、以"单元内容"为中心、调整教材顺序。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是将教材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不论是调整,还是整合,都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在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安排中,形成一个个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深化之效果。这样,不但教师的教学会非常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也会渐入佳境,逐渐形成某些万面的能力。
如人教版第四册的第四单元内容以善于发现、善于动脑为主题编排了几篇科学小故事类型的课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面和第六单元的自然故事类型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教学时,就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单元相连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单元目标为准绳的重新调整,重新整合更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陶冶,更利于学习方法的培训、实践和养成。
3、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向文学殿堂迈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有时候对老师所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比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精心准备拓展阅读材料,帮助教学。
新教材中常有“留白”,在这些似“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需要教师去填补,去探究,去创造。
如在教完《海底世界》后,向学生推荐 《鱼类的秘密》这类科普类图书;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给学生读 《环境保护与思考》的图书:学完《丑小鸭》后,就在每天的晨读课上,师生一起欣赏《安徒生童话》……
就这样,课文只是个开始,只是引领学生通往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将会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后,阅读到更多的一本又一本的文学典著,带着课上的疑问去课外书中寻找一个个答案。日积月累,学生爱读书,想读书的兴趣就会培养树立;学生的知识领域就会丰富多彩;学生的知识储备就会聚沙成塔;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会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自然提高。
4、以“学生的困惑”为中心,在收集,整理、交流信息中答疑解惑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具备初步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学生去捕捉、创设这样的机会。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1)启发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2)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3)学生自主去收集、整理、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在宽松、民主、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在一个个让学生困惑的问题牵引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查找资料的速度和效果都大大的提高了。
三、教材再度开发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各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就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教育学表明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和孤独。而教材的再度开发正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丰富、有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