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芳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二中学校 048100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元化的阅读教学策略是突破难点的根本措施,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高中阶段,简要论述了几点阅读教学的策略,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细节;群文阅读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指出:阅读,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在任高中语文教师多年,一直在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下,仅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从文章的立意出发,全面理解文章
“意为高”主要体现在深刻上。他并非指惊天动地的“大”题材,更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只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材料多做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挖掘出它们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弄清文章的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篇文章的立意,代表了作者的主要思想,抓住文章的立意就大体上获得了对文章的全局的认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从细节上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言辞。那么,我们要如何准确的抓住文章的立意呢?其实,通过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能够找到文章的立意,作者的真实立意总是会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或委婉,或直接,但长度都不会太长。因此,在深度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让学生选择出自己认为能够表达出文章立意的段落,然后再对这些段落进行深度阅读,通过深度分析这些段落想要表达的意思来推断出文章的立意所在。
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这篇演讲稿的立意,笔者对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民权运动进行了简要的叙述,使学生了解到历史的由来,以及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带领对这篇演讲稿的演讲者马丁路德金的生平进行了回顾。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入文章内容,真正明白其立意。对文中提到的《解放黑奴宣言》《宪法》《独立宣言》也做了简单解释,对密西西比、佐治亚州的情况做了简介,从而扫清了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的障碍。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时候,结合背景,深入文本,从而实现本文的深度阅读。
二、重视引导思考,构建学生思维体系
语文学科教授的虽然是语言和文字,但其实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理性思考。
不论是作者的深刻的言辞,复杂的句式,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它们自成体系,又相互连接。而且,高中语文的学习更加偏向于阅读和写作,对于学生思维的考验更加明显。高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不仅仅基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奇妙的修辞和语言运动,思想的深刻性也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探寻其中的关键点,并将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串联起来,构建完善的思维体系。
例如,在教学契科夫的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短篇小说时。契科夫就是一位以思想性著称与世界的短篇小说巨匠,本文也具有很深的思想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故事内容,进行结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如: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和最后失败的收场,按照情节发展能够将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的内容:第一,对主人公的外貌、生活习惯和性格的描绘(第1-4段);第二,主人公的恋爱过程。(第5段至倒数第3段);(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在分析完文章的结构后,再进行重点的归纳:借助于讽刺的手法,揭露丑恶事物,引发学生对别里科夫的这一人物形象引起反感,从而从这一形象升华自己的思想,痛恶一切传统的不思进取的势力。在之后的相似文章教学中,笔者就会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取其中的思维模式,构建自身的思维体系。
三、提炼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主题是群文阅读开展的基础,本来互相独立的单篇文章要能够建立连接,必须依靠主题的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够性,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的特点,统筹考虑,提炼出具有关联性的主题,以深化某一方面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比如,《穿透夜色的诗情——杜甫》,通过《客夜》、《倦夜》、《阁夜》、《旅夜书怀》多文本比较,抓住"月""风""星"等意象来展现杜甫独特的诗歌世界,提升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通过《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三篇古代的谏书,深入了解古人谏书的写作,提升学生的书信写作能力、观点表述能力。
总而言之,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好的改变,我们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敢于实践,不断反思,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好。笔者以上所言纯属自己的经验所得,希望诸位在教学中也能够探究更有效的方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感教学,引导学生“自能阅读”[J].薛晨.语文知识.2017(23)
[2]基于新课程视域,有效培养阅读文感[J].刘红梅.语文天地.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