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付丽杰
[导读]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付丽杰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曙光双语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小学期间较为重要的课程必然少不了语文课,而语文课中阅读又是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多方面在语文阅读中都有体现,所以借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丰富的人文涵养,将其充分利用,才能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润物无声般的滋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交流沟通渠道的拓展以及效率的增加使得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如此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之中。因此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人的发展中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仅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很重要,所以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的任务也包括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据目前的情况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语文教师也没有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融入语文课堂是对学生有利的事情,这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很难发挥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其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就目前现状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并不明确,且渗透的方法比较单一,形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此同时,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对于整体性的教学把握还是缺乏考虑,从而使学生产生缺乏阅读兴趣、注意力分散、自主学习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追溯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心态、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了解,从而被传统教学方式禁锢了思维。其次,教师缺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也是影响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我们要积极寻找二者之间可以融于一体的内容,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很多孩子都是有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缺少管教,以至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适时的融入一些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方面存在的隐患,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完整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科学中是因为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的特征,其中包含的人文内涵可以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徐头脑,以培养学生性情的方式落实心理教育。例如,《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就是要教导人们对家人和朋友保持最大的热情。“上善若水”则体现出了一种淡然自处、与世无争的心态,告诉学生们不要攀比。另一方面,小学语文学科所包含的素材十分丰富且广泛,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中不仅饱含着基础知识,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其中很多内容又可以为学生进行启迪,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共通之处。

如革命英雄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均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对学生形成感召性的作用,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主要学科。
        3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效策略及建议
        3.1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要发挥出语文科目里的人文价值,让语文的教学更加的具有“人文性”,通过语文的教学来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等方面的能力,让小学生有更加完善的人格和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加的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负起对小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任。同时可以利用一些容易挖掘人性光辉的教材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于雷锋的优秀事迹。一位英雄人物的真实事迹比起空泛的理论知识会更加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与思想,从而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想要帮助学生们打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的被学生吸收和接收,还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限。首先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工作,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放开自己教师的身份,在教授小学生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用朋友的身份和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门,在发现学生们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站在朋友的立场进行开导,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小学生们一起解决。其次,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多用过来人的身份教导孩子们,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很大的榜样的作用,学生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好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认可,以长辈的身份多和小学们说一些道理和知识,让小学生们时刻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理,为心理健康做铺垫。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用故事中潜藏的道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学生。
        3.2 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语文的课堂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境,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好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上为营造出一个舒适的氛围和环境,这样,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询问学生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回答问题经常小声、结巴、不敢说话,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让课堂处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减少小学生们的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自然的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多鼓励他们说:别害怕,大家一起给他鼓掌让他回答。并且回答正确之后,教师要马上给予他肯定。这样以来,学生能够慢慢培育自信心,对于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教师在平时可以举办一些演讲,选择合适的课文作为题材,例如第十一课“我是一只小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在公众面前讲话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渐锻炼自己心里的过程。在得到教师与同学们的认可与鼓励以后,学生会有更多的正面情绪产生。这样的正面情绪会对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十分有利。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大家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兼顾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举两得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关毓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名师在线,2019,(6):48-49
        [2]白永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讨论[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