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舒
[导读] 语文,是充满思想性和工具性的一项知识,是富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一门课程。
        张舒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语文,是充满思想性和工具性的一项知识,是富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一门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和教师需要利用好课堂这一教学主渠道,使各学科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同步进行,利用协同效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关于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作用分析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经过五千多年的洗礼和沉淀,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中,才能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价值引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取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价值思维,感受中华民族的奋发图强、勤劳勇敢、厚德载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支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西方文化入侵的时代背景下,亟待我们去不断学习、思考、应用,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的目标导向。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提升素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可以从中汲取精神食粮,从道发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名家精美的诗词歌赋,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包括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当然,这也是千载难逢的考验学生定力的机会,考验学生自律能力和意志力的时候,有些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执着笃定,坚持到最后,笑得最灿烂。人文素养能让学生不负盛世美景,不负青春韶华,不辜负聪明才智,不辜负追梦赤子心。
        (二)启迪智慧
        传统文化不仅饱含文学知识、人文精神,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启职场生涯,经营未来的生活,这些都需要日臻成熟的心智作为基础,从而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理性思考,明确前进的目标,而传统文化正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智者,能让学生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飘扬在脸上的自信,蕴藏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因为人文素养能增加生命的阅历和厚度。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反复审查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教师主导好课堂教学的每节课,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精神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尤其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提升人文素养。
二、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作为炎黄子孙,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之持续发扬下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重大使命。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某一门课程,因此无法用量化的衡量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地了解了传统文化。

而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用于应对考试和考试相关学科的学习,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的现状,而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存在偏差
        无论是在人文领域还是科学领域,先入为主的概念都是十分错误的。尤其是传统文化这种对传承和准确度有很高要求的领域。现在的学生大多在现代化的环境中成长,从小到大接触较多的便是电视剧、小说等各种各样的文娱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的作品。诚然,这些作品对于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和发扬壮大,起到了一定的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它们作为娱乐产品,而非专业领域著作,其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折扣,其中涉及历史、传统文化等部分更是会有很多错误。而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理解偏差,也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借助节日传播文化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构建综合性、一体化学习新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某一个传统节日,设计实践课程。例如,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在互联网中搜集大量与该主题有关的古诗词文章或其他适合该年龄层学生阅读的信息材料,同时向他们布置“自行了解清明节前世今生”的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搜集相关文化、历史资料。在实践课上,为学生提供分享、交流信息的机会,让他们在其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并跟随已经确立好的教学目标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实现对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使其在获得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对民俗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把握。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要将传统文化充分渗透到高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首先需要语文教师能够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旧有的教学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中所教授的语文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次的课堂中来。高职院校应成立相关的教师研讨小组,让教师们彼此交流,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充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
        (三)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专门用来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活动课,组织学生结合教材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方向,对某一篇文章、某一个精神、某一位历史人物展开研讨,使他们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对语文乃至文化形成新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兴趣指向,再利用互联网工具搜集相关素材,根据真实情况制定课程计划,提前将专题研讨任务告知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准备工作。紧接着,在课堂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自己的准备经验,对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促进人文思想、民族精神与个人意识的融合。
结束语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历久弥新,博采众长。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探求全国各族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认同,进而让学生树立新型的民族认同观,形成高度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李良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究[J].北方文学,2019(30):217-218.
[2]陈文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作家天地,2019(19):60+67.
[3]刘麟.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443-447.
[4]郑亚丽.如何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47-48.
[5]薛景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因素的研究报告[J].知识经济,2019(25):13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