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题能力目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邓玲君
[导读]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实践,结合实例分析来对影响小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原因和相关优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邓玲君
        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学校第二小学   413500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实践,结合实例分析来对影响小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原因和相关优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审题
        审题能力是学生主体对题目进行主观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从中获取信息,并结合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多存在审题盲目、做题马虎等现象,而这些因素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消极影响,所以对其调整和优化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究有着必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题是一种新类型题,其所对应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版块。此类题目多取材于生活实际,命题形式比较开放,即没有固定的答案,相对于学生来说,更需要较为成熟的文本解读和问题探究能力。传统课程教育中的试题设计比较注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有着十分固化的套路和模式。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综合探究版块成为了考察学生语文知识综合掌握以及多项能力素养全方位的载体,有效地去除了传统考试内容中的弊端和不足之处。那么对于此类题目的审题技巧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关键字词
        关键字词即为题眼,抓住题眼才能够明确解题的方向并科学合理的选用方法。例如,阅读一段关于某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标语的启事,思考并说一说一则好的宣传标语应该具备哪些要求?那么根据题目来看,其中的关键字眼包括“启事”“宣传标语”“符合要求”“哪些”等等,而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审题,即可明确材料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的雏形。既然是征稿启事,那么其中就一定会明确要求,因此在审题过程中只需要抓住关键字眼,再对材料进行反复分析即可发现当中的“征集要求”,而此要求也就是宣传标语的要求。
        2、理清语境意图
        语文题离不开语境,而语境就是题目中所设置的具体情境,依托于情境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某校为了扶助贫困生,在全校组织了一次爱心捐款活动,其中某班的某同学因为身患重病,加上经济上的困难使得他现在很悲观,为此学校希望该生所在班级能够派出几名代表前往医院进行看望并送去所集款项,假如你是其中一员,在面对床上的同学时,你会说些什么?此题属于口语交际类,面对病榻上的同学首先要予以宽慰,出发角度也一定是乐观坚强,鼓励其振作起来,同时告诉他治病所需的医药费不用过多的担心,委婉地将大家的心意交付给他。那么在审题过程中只有揣摩到材料中所强调的目标对象的悲观语境,才能够注意到自己的表达要得当,切勿触及对方的心理敏感处,如此符合语境要求的表达也才能够确保审题和语言组织不会发生偏差。


        3、知识定位
        在审题过程中快速明确题目考察的是何知识内容,才能够明确解题的重点,做好主次之分,使答题的方向目标与内容更加准确。例如,一副对联的下联字序被打乱了,他的上联是三尺讲台迎冬夏,下联是热血、一腔、春秋、写,请将下联按正确顺序排列后进行书写。此题考查的是对仗工整的语用原则,审题时只需要发现和明确对联字词两两相对的特点,即可很快地定位解点,减少盲目性。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的解题会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在没有明确的解题步骤和熟练掌握阅读规律的情况下,会在找寻解题思路的环节上花费较多时间,而最后也很有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空题漏题等现象的发生。为此,教师要在日常训练中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加强其解题思维意识,形成一个扎实的阅读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提高灵活应对能力。
        很多时候,学生在拿到材料后就开始直接审题,略过泛读文本材料的环节,这很明显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养成先阅读文本材料的习惯,这样才会有整体意识,再在面对问题时才能够做到心里有底。例如,“那双美丽的蓝眼睛”是文章的标题,而作为全文的题眼,学生经过泛读会了解文章的故事内容,以及表达思想,从而明确标题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对问题提出的根源和解题的方向有一个快速的明确和把握。
        在快速浏览和泛读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解决问题,将比较容易的问题率先解决,较难的问题留作最后进行细致分析。在分析时要线从题干入手,圈画题中的关键信息与限定条件,基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来揣测出题意图,如此在具备针对性的审题之下来结合题干中的定位信息去到文本中寻找答案。一般来说,较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精读的基础上,因为大多情况下都会涉及到重要词句的理解,对表达方式作用、文本内涵等方面的分析,而且带着问题去进行精读,也能够使阅读目的更加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与问题相关的地方,如此扣住要求来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完成解答。例如,某段落中作者用了什么事例来写谁;作者间接地写“我”是为了突出谁的什么特点;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等等。此类型的题均需要学生回归到文本材料中,对文本的写作顺序和中心思想进行整合,而且具有较大的总结概括难度,属于教师重点关注的阅读理解类型题。
        综上所述,审题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良好阅读和应试习惯的重要基础。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和素质教育实行的背景下,有必要在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语文课程中设置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专项内容,为其日后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审题的新路径——基于“化归”思想的实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1):80-84+89.
        [2]周俊峰.挖掘文本信息,追寻阅读本真——浅析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因素及其运用策略[J].语文知识,2017(16):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