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超越让语文课改更精彩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     黄晓娟
[导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

        黄晓娟
        陕西渭南白水白水小学   71560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意识到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那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导读”超越,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着力读写同一。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导读”超越,重点培养形象思维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有其深刻性、灵活性、敏感性、周密性和广阔性。这“五性”互相联系,同步提高。作为新型的语文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打开知识仓库的“金钥匙”。要做好学生攀登书山的“导游”,做好学生遨游学海的“航标”,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增强学生的善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发散思维。它可以勾起昨天,联系今天,猜想明天。由一句话想像到一次活动,由一个课题联想到一种自然现象,由一个成语猜想到未来我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在板书课题后,提出“去年的树怎么样?”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有的说去年的树多了一个年轮,有的说去年的树仍然是鸟的乐园……在学生产生许多想象之后,自己加以引深:“你们的回答说明了什么?”学生众说纷云:“树木有生命,通人性,有奉献精神。”“树和鸟是好朋友。”学生产生了理性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导向性的题目:“为什么说鸟和树木是好朋友?”甲说:“鸟是树木的医生。"乙说:“鸟给树唱歌。”丙说:“树是鸟的避风港湾,是鸟的乐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区域有了实质性发展,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很快掌握了主要内容:一只鸟答应在一年后给树唱歌。但当鸟儿返回后,去年的树已被制成火柴,变为火焰。这时鸟对着火焰纵情唱歌,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个过程分两段,前段叫“放”。即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联想,随机联系,积累形象。后段叫“收”。也就是在学生产生许多形象之后,加以“导向”,回到课本,自主学习。其中“放”是“收”的基础,“收”是“放”的发展。只有“放”得开,才能“收”得好。一“放”一“收”,这就叫发展。一“放”一“收”数量的变化,可引起思维质量的提升,可优化教学过程,加大“材料库”的容量,增加大脑的“内存”。为“读”和“写”做好铺垫。在校本教研中,同志们赞同我的思路,一致认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理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学知识还重要。
二、以“导读”超越,做到“读”“写”同
        一本著作,一篇文章,一个片段,都是作者心灵的呼唤,或表达某种心声,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导读时,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思路,研究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导读”,使学生的“读”和作者的“写”一体化,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活”起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联系社会环境,力求“读”“写”同一。人的思想是环境的产物,作品有它产生的社会条件。

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再让学生具体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带着怎样的感情。“作者憎根侵略者”、“作者为圆明园的毁灭深感痛借”、“作者赞美祖国的先进文化”,学生们各抒己见。接着自己进行概括性的点拨:《圆明园的毁灭》既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文化的赞美,还表达作者为之惋惜之情。这个“导读”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由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理性的“收”。既使两者融为一体,又使学生的”读”和作者的“写”同一。
        紧扣题目导读,力求“读”“写”同一。我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释“魂”字,再释“梅花魂”。有的说“魂”是人死后离开肉体而存在的虚无飘渺的东西。有的说“魂”是一种精神。有的说“梅花魂”指梅花的迎风雪斗严寒的精神。这时,给学生限宽思域,梅花魂”不是指梅花的精神,而是作者的精神。这一“埋伏”,学生带着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的问题自读课文。这样,活化了思维,学生很快把握了本文抒发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怀。理解题目的命题特点和含义来把握文章中心,实质是学生的“读”和作者的“写”的有机统一。
        侧面导读,力求“读”“写”同一。如何在教学中把“读”和“写”合二为一,收到“水张船高”之效。就要在导读方面多让学生设定自己是作者,针对某种素材在语言艺术、叙述顺序和范围等方面该怎样动手,再看作者是如何构思、如何写。这样横向比较分析,形成思维偏差,便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最后一段时我这样导读,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假如你是作者,亲眼看到老班长为把自己和其他两个病号送出草地而壮烈牺牲。那么你如何结尾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老班长,你舍己人的精神永垂不朽!”“老班长,你虽然牺牲了,但你可歌可泣的事迹永远留在我永久的回忆里!”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学习作者象征性的结尾。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事实见证,这种换位思维、侧面导读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谐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以“导读”超越,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对未知的好奇心的本能,这种本能如果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那么学生将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导读”时遵循趣味性原则,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积累了语言文字,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要注重多样性。“导读”的前奏,就是要引导学生,一是要査一査。如学习《东方之珠》一课,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查阅香港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荣。在课外延伸时让学生再查香港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香港是祖国母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增强他们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要读一读。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大胆质疑。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演一演。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导读的效果,促进学生在趣味性和多样性上有所收获。
        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创新,是教学过程中动态平衡的“力点”。导读是以学生为“双体”,以展学生为目的,“让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学生为本为核心,科学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读”“写”合一,就一定能有力地推进语文课改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