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升
滨海县滨淮农场学校 江苏省盐城市224500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和写作不仅关乎着一个人的思维逻辑、知识厚度、待人接物等多个方面,更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不断发展,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好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更好的感悟生活,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体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打造多媒体的写作环境,打造多角度的写作练习以及打造读写式的写作活动,优化教学设计,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本文就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以初中语文为载体,对提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深度研究的这个问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详细说明与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分析;深度研究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开展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初中生不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以及培养学生实践练习,扩展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丰富性和高效性,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写作灵感。
一、初中生目前语文写作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原因
进入初中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会更加关心,因为孩子即将面临中考,家长一般不与多进行关注学生的心理,很少为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而且部分家长还会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来进行补习试卷,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就失去了灵性,对于那些作品仿佛是空中楼阁,他们的关注力只在试卷只在考题上,最新语文缺少了灵活性。
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是目前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思路成为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具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对于写作选材毫无头绪,不知道写什么,从而无法下笔,脑海里也没有清晰的逻辑与构架,很容易导致对写作的畏惧。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有了想写的东西和主题,但没有相关的技巧,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写,学生会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引领没有学习兴趣,无法形成良好的写作思维。
二、提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策略深度研究
(一)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开拓写作思路
写作素材是文章中的砖块,写作思路是“作文大楼”的混凝土。为了增强学生写作素材,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从文字中汲取养料,还应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中收集有用的素材,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出更精良的作文。
观察化的写作课堂让会让学生的作文变得更加生动,更需要真实性,好的作文不应该是假大空,悬浮于空中的,而是应该让人有距离感的文章,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师要求的是学生要有真切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开拓写作思路
(二)学生合作讨论,形成写作体系
合作化的专业教学课堂应该具有生动性、思辨性与讨论性,合作就是调动多位学生的智慧,营造有机的课堂,通过对话与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思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设计教学小组,以3至5人为一组进行课堂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活动进行课程的参与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一个道德判断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都可以展开积极的讨论,从而形成“师生联动”、“生生联动”等多样的小组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
比如,在指导初中生写“自己最崇拜的人”这一主题作文时,笔者就开展了学生合作讨论的写作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小组讨论,此时教师要设计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提问。首先问学生最崇拜的人是谁?当学生回答到人物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性的提问,“你崇拜他的原因是什么?可不可以和同学分享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这样一来,教师的作文教学变得更容易,学生可以更好的形成写作体系
(三)学生实践练习,增强写作质量
初中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活动开展,文字总是单一的,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为学生呈现立体化的教学课堂,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化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活泼可爱的表演唱,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少数民族的服饰,提升学生的表演热情,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不断学习语文,发掘给学生的表演天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每周的“阅读角”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好书,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例如,在讲解《蒹葭》这一首诗的时候,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了一首李健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唯美动听的歌声渲染出凄婉迷离的气氛,声色结合的课堂让学生得到更多美的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切的理解古诗,教师还可以随之开展读写式的的课堂,介绍学生阅读《诗经》、《左传》、《论语》等经典著作并写下读后感。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写作练习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质量,扩展写作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研究教学技能,指导初中的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中学生合作讨论,优化学生的实践练习,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构建高质量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堂。
参考文献:
[1]何云芝.初中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渗透探析[J].学周刊,2015(22):123-124.
[2]陈丰锐.试论个性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6(1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