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何怀群 黄艳红 罗亚妮 蒙兆杰 韦力华 罗小美
[导读] 研究分析胃肠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


何怀群  黄艳红  罗亚妮  蒙兆杰  韦力华  罗小美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62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将2017年8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和氩离子凝固术(APC)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疗效中显效为65例,有效为25例,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症情况包括2例出血、2例溃疡,总发生率为4.44%。结论:胃肠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的疗效显著,可在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胃肠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 氩离子凝固术
   胃肠道息肉是指胃肠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形成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该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包括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饮食等因素。胃肠道息肉较小时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是在作胃肠钡餐造影、胃肠镜检查或其他原因导致手术时偶然发现,早期无并发症且无临床症状,后期有症状时表现为腹隐痛、腹胀、腹泻,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若合并有糜烂或溃疡的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1】。经内镜切除是胃肠道息肉治疗的首要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费用低的优点。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或氩离子凝固术,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患者信息与治疗方法
1.1 患者信息
   将在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诊治时间为2017年8月到2019年8月,所有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2:38,年龄在20岁到75岁,平均年龄为48.5±1.3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内镜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息肉,无合并有严重的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疾病等。所有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的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P>0.05,结果无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皆采用高频电切术或氩离子凝固术,在保证患者各方面都准备得当且达到手术耐受力后再行手术。手术具体步骤为:①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②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头垫低枕,采用内镜对息肉进行检查,确认位置、大小以及形态;③将息肉充分暴露;④切除时根据息肉是否有蒂进行不同的处理,无蒂且直径较小,直接用氩离子凝固术;宽基直径较大但≤2.0cm者,先行粘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液以便抬起息肉,再行圈套高频电切除,切除后创面用APC修整;宽基直径大于2.0cm的息肉要完整切除需行粘膜下剥离术(ESD),我院尚未开展;有蒂较短者,用圈套器套入息肉基底上方,然后进行提拉高频电切除;有蒂较长,保留残蒂1cm左右长度,圈套提拉高频电切除;⑤切除的息肉全部取出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进一步确认息肉的完整性以及是否有癌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治疗后的疗效可按照显效、有效、无效三类进行区分,显效为治疗后病灶完全恢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有效为病灶基本恢复,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并发症发生;无效为病灶感染,未恢复,恶心、呕吐等症状仍存在,并发症多有发生。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该组患者例数×100%。
   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包括出血、穿孔、灼伤、溃疡等。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皆属于计数资料,用(%)率进行表示,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显效为65例,有效为25例,总有效率为100%。
2.2对所有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2例出血、2例溃疡,总发生率为4.44%。
3、结论
   胃肠道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就是指在胃或者肠黏膜表面出现隆起现象,是一种胃或肠黏膜表面出现的病变【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导致胃肠道息肉的情况逐渐增多,该病若不及时采取治疗,会出现癌变的风险,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3】。临床上目前主要采用内镜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不同的息肉大小、形态治疗方法和效果各不相同。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和APC治疗是指利用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及血管发生凝固,达到息肉切除效果的治疗技术【4】,该方法主要作为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不会产生神经效应,对心肌和其他神经肌无影响,且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治疗大于2cm的无蒂息肉【5】。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后,需要对患者做好术后处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黑便、便血等症状,以防出现胃肠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若出现并发症情况,需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复发,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高频电切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因此所有患者在术后每年都要到医院进行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的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则改为三月或半年复查一次。
   在本次研究中,对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或APC后,结果显示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无效为0例,且术后并发症情况只有2例出血、2例溃疡,总发生率为4.44%,由此得出,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疗效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未来的治疗工作中多加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芹,黄曙,周爱军, 等.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探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7,29(1):43-44.
[2]朱海燕.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消化道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 025(001):75,98.
[3]卢晨霞, 施正君, 王雪明. 胃肠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应用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医疗设备, 2018, 33(05):55-57+65.
[4]黄映惠.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012):178-179.
[5]朱双庆.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消化道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