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图像出现伪影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赵莹鹏
[导读] 对多层螺旋CT成像中出现的伪影问题展开探析,寻找到具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赵莹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00)


摘要:目的:对多层螺旋CT成像中出现的伪影问题展开探析,寻找到具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方法:遴选出139名患者的64层螺旋CT扫描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胸部伪影最多,共53例,其次是头部伪影,有38例,腹部伪影有29例,盆腔伪影为19例。确定好研究对象之后,通过分析伪影形态来寻找导致伪影出现的具体原因。结果:从头部伪影来说,24例是射线束硬化伪影,10例是金属伪影,而斑马样伪影有2例,探测器伪影以及运动伪影则分别有1例;从胸部伪影来说,运动伪影最多,达到21例,光子不足伪影、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均为9例,放射束硬化伪影也有8例,此外还有3例属于散射伪影,而欠采样伪影、金属伪影以及数据不完全伪影则各有1例;在腹部伪影当中,金属伪影与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各有10例,散射伪影有5例,运动伪影则有4例;从盆腔伪影来说,主要是金属伪影和光子不足伪影,分别为14例和5例。通过分析可知,出现伪影的主因有两个,即设备、检查技术。结论:通过对扫描的技术参数予以适当的调整,就可使得图像伪影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得到的图像更为优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图像处理;质量控制
  
  在当前时期,社会前行的脚步逐步加快,医疗技术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之时,医学设备、医学技术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而多层螺旋CT因为在扫描速度、扫描范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此种影像技术所具有的分辨率是相对较高的,这就可以确保提供的依据更为可靠。然而从此项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之下,CT图像质量并不十分理想,所以必须要切实强化管理工作,并通过有效措施予以有效控制。多层螺旋CT伪影所指的就是受检体自身没有的组织或是物体在MSCT重建的图像中可以显示的影像。如果出现了伪影,则会导致图像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判读出现错误,进而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所以说,必须要对伪影类型有清晰的认知,并要了解导致其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而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将伪影予以消除,使得图像质量有大幅的提升。本文即对此展开深入的探析,寻找到消除伪影,提升图像质量的可行之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某医院接受CT扫描的病患当中遴选出139例展开研究。在这些影像资料当中,男性、女性分别为76例、63例,患者年龄是在23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9岁。这139例研究对象中,胸部伪影最多,达到了53例,头部伪影次之,有38例,另外还有腹部伪影29例,盆腔伪影19例。
1.2仪器设备
  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层螺旋CT扫描系统,金属陶瓷X射线球管的热容量达到8MHU,最薄扫描层的厚度是0.625mm,机架单圈360°,旋转时间为0.33s。
1.3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①全部的金属物品要去除,在进行腹部扫描之前,要适当饮水,一般是在500至800ml之间;②确保患者对检查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要明白该如何屏气。
  (2)扫描方式。
  首先设计方案如下:①头部平扫由颅底下方开始,到颅顶之上,管电压应该是120kv,管电流则是150mAs;②胸部螺旋扫描要在吸气末开始扫描,先扫描肺尖,直到两肋膈角之下,管电压应该为120kv,管电流则应为50mAs;③腹部扫描应在屏气的情况下开始,从膈顶开始扫描,直到髂嵴水平,管电压应该为120kv,管电流则应为120mAs;④盆腔平扫要从髂嵴水平开始,直到耻骨联合下缘,管电压应为120kv,而管电流则应该是100mAs。
2结果
  从图像显示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头部伪影当中,有24例属于射线束硬化伪影,10例属于金属伪影,2例斑马样伪影,而探测器伪影、运动伪影各有1例;在胸部伪影当中,有21例属于运动伪影,光子不足伪影和容积效应伪影各有9例,有8例放射束硬化伪影,3例属于散射伪影,而欠采样伪影、金属伪影以及数据不完全伪影则各有1例;在腹部伪影当中,金属伪影与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各有10例,此外还有5例散射伪影以及4例运动伪影;在盆腔伪影当中,14例属于金属伪影,另外还有5例属于光子不足伪影。具体见表1。

3分析与讨论
  导致MSCT图像出现伪影的原因是较多的,而且一个原因就可能引起多种伪影,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对导致伪影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可知,设备以及检查技术是根本原因所在。
  (1)设备固有的因素。包括:①所选择的扫描方式并不是十分适合的,探测器发生了故障,或是在对肩关节、后颅窝这样的特殊解剖结构进行扫描之时,图像的质量并不是很高;②因为MSCT所采用的是内插算法,在进行大螺距螺旋扫描时候,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导致图像当中出现伪影尤其明显。
  (2)患者的因素。在患者的体表或是体内存在无法去除的金属会导致伪影出现,患者运动也会产生伪影。有些患者曾经接受过手术,并在体内安装了金属物,比方说金属夹、固定钢板等。还有一些患者在扫描之时,未能予以有效的配合。
3.1设备因素
3.1.1X射线束硬化
  (1)形成原因。应该说,MSCT球管所产生的X射线光子能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不是狭束单能射线源。简单来说,当X射线的能量增加之时,吸收系数就会变得更小。在X射线穿过人体之后,身体组织就能够对能量相对较低的射线吸收掉,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射线可以直接穿过。而在穿过人体之后,射线束的平均能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硬度也会得到增强,这种效应即是射线束硬化,此时出现的伪影主要有两种,即杯状伪影、条状伪影。当X射线穿透均匀物质的过程中会出现杯状伪影,具体的表现是边缘部分相较于中间部分来说,其CT值相对高一些,这样就会在CT图像当中呈现出边缘白,而中间黑的情况。而在进行CT增强扫描之时,在对比剂浓度不一样的血管之间则会出现条状伪影,或是在对两个致密结构进行检查之时,也会出现条状伪影。
  (2)解决方案。①通过X射线过滤器来对能力较低的射线予以滤除;②将校正方法予以有效落实,从实现原理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类,即硬件、软件。利用硬件方法之时,就是要在设备上增加用于校正的相关设备,这样可使得射线束硬化能够得到有效的抑制。一般来说,硬件校正方法包括滤波片校正法、水袋校正法。利用软件方法之时,就是要根据放射线束硬化伪影产生的机理,从而通过最为适合的校正算法来对X射线投影图来予以处理,在现阶段,最为多见的软件方法有两种,即迭代校正法、双能量法。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成像设备通常采用的是反投影法来重建图像,此种方法所具有的优势是重建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足就是伪影的出现频率是较高的。而在现阶段,在计算机技术更为成熟之际,迭代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种方法能够使得伪影切实减少,图像质量有大幅的提升;③对检查体位予以适当调整,采用更为先进的检查技术。在进行增强扫描之时,要对注射对比剂的部位以及速率予以优化,右侧出现病变,则要在左侧进行注射。对两个致密结构的中间展开扫描之时,要通过螺旋扫描去伪影重建技术。在本研究的当中,共有32例出现了射线束硬化伪影,在经过适当处理之后都有切实改善,有些是完全去除。
3.1.2部分容积效应
  (1)形成原因。由于图像的CT值是指某一感兴趣区内所有组织的平均CT值,受此影响,当病灶小于扫描层厚时,在CT图像中就很难将某个组织真正的CT值反映出来,如果病灶很小,且包含于低密度组织当中,CT值就会明显较低,如果低密度病灶被包含于高密度组织当中,CT值就会变得较高,此即为部分容积效应。部分容积效应可产生条状和带状的伪影。
  (2)解决方案。若想使得部分容积效应得到有效解决,可对层厚予以较少,也就是利用薄层扫描法,也可通过专业软件在予以校正。通过这样的方法,病灶也能够清晰显示出来。
3.1.3曝光时光子数不足
  (1)形成原因。对MSCT图像展开预处理之时,测量光子与图像噪声之间呈现出的是反比关系,也就是说曝光量相对较低的话,CT图像噪声则相对较大,如果光子波动较大的话,那么MSCT图像之中就会出现直线形的条纹伪影。对人体部位进行扫描之时,如果人体部位是较厚的,那么X射线就会出现较大的衰减,伪影也就更为明显。
  (2)解决方案。①扫描之时,管电流可有一定幅度的增加;②切实调整好患者的体位;③进一步优化扫描参数。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因为光子不足而出现伪影,胸部有9例,盆腔也有5例,在予以处置之后,伪影得到了抑制。
3.1.4欠采样伪影
  (1)形成原因。对MSCT信号采集最大频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X射线球管的形状、探测器单元尺寸等。投影采集并未切实完成,因而对图像予以处理之时,较小的物体信息,还有缺少锐利边缘的图像就会丢失,此时就会出现混淆条纹伪影。
  (2)解决方案。①通过自适应帧合成技术来予以处理;②使用飞焦点技术。由于本研究病例中,使用CT设备的图像采集为飞焦点技术,故在胸部扫描时仅发现1例。
3.1.5探测器故障伪影
  (1)形成原因。当通道当中的探测器性能出现变化之时,则会产生伪影。如果几个通道存在显著差异的话,那么CT图像当中就会出现带状伪影。当一个探测器的数据出现差异的话,那么CT图像则会与正常的CT值产生一定的偏差,而每一帧采集得到的数据经反投影重建图像时,就会呈现出一条直线,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如果误差持续存在,这样一来则会出现和旋转中心距离相同的一系列直线,而和尾部接近的直线则被抵消,此时就会出现环状伪影。中心区域的探测器出现的误差相对较大,而外周则要小一些,所以中心区域呈现出的是很亮的圆环信号,外周则要暗一些。如果未能对探测器温度、湿度予以有效控制,也会出现伪影。
  (2)解决方案。①温度要保持在18至22℃之间,湿度则在40%至60%之间;②数据采集系统要有效维护,确保图像处理系统更为完善。本组病例中,仅出现1例此伪影,经过维护和校正后,伪影消失。
3.1.6散射伪影
  (1)形成原因。X射线在穿过人体之时,会和人体组织当中的原子产生作用,此时就会出现康普顿散射效应、光电效应等,而探测器所能接收的就是偏离轨道的散射光子,数据信号也与原本的强度相偏离。在散射效应发生之时,图像噪音就会加大,对比度则变得较低,进而出现条状的伪影。
  (2)解决方案。①将准直器装于X射线管的窗口上;②将软件校正技术予以高效应用。当受检部位的组织相对较厚之时,出现伪影的概率是较大的,在本研究当中,共有8例属于此种情况,而且这8例病患的体重都是超标的。
3.1.7内插算法导致的伪影
  (1)形成原因。在展开螺旋CT扫描的过程当中,X射线球管曝光是和检查床移动相同步的,进而通过内插重建算法来对图像进行重建。而在检查床移动的过程中,螺旋CT所采集的数据信号为螺旋状,若想使得数据信号能够整合于同一个平面之上,就要使用插值算法。用厚层图像做三维重建时候会出现阶梯样伪影,在三维重建图像当中则是斑马样。
  (2)解决方案。①插值算法要最为适合;②采用小螺距扫描,或是薄层扫描方式;③确保受检部位中心线和扫描中心相吻合。由于多层螺旋CT的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类伪影较少出现,本研究病例中,头部扫描时发现2例,主要是由于该患者采用较厚的扫描层厚而导致。
3.2检查技术因素
3.2.1患者运动伪影
  (1)形成原因。因为受到生理性运动的影响,使得被扫层和实际扫描在平面上出现了偏离,这样就会使得投影数据产生差异,如此一来,重建图像当中就会出现伪影。单从CT图像伪影来说,患者运动的实际程度,还有运动的具体方向等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图像当中出现条状伪影,后者是阴影。
  (2)解决方案。①在进行检查之前,要先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确保呼吸方式是正确的;②如果患者难以配合,则可使用镇静剂;③扫描的速度可适当加快;④若想保证运动伪影最小,必须要确保检查部位运动的方向和球管扫描开始位置保持一致;⑤可使用一些更为先进的重建技术。在本研究当中共出现运动伪影26例,均为患者不配合所导致。
3.2.2金属伪影
  (1)形成原因。展开扫描之时,在扫描范围当中存在金属物体,此时投影数据就会变得过大,使得图像当中出现了条状或是放射状伪影,如果金属物体呈现运动状态,伪影则更为清晰。
  (2)解决方案。①检查前要求患者取下体表的金属物体,如发卡、耳环等;②扫描时尽量避开受检部位的金属物体,如有假牙行头部检查时,可采用倾斜扫描机架,以避开假牙;③对身体体表或体内的金属置入物不能完成避开时,可增加扫描条件,如提高管电压,降低射线束硬化效应,同时,也可以采取薄层扫描方式来克服部分容积效应;④应用特殊的校正软件,可以降低金属伪影。本研究病例中,由于心脏支架植入术、腰椎间盘突出术植入金属钢板等,所以金属伪影是最为多见的,在整个研究病例当中共有35例属于此种情况。
3.2.3投影数据不完全伪影
  (1)形成原因。操作人员在摆位之时发生了错误,使得扫描野当中并没有被检部位,这样就使得投影数据出现截断的情况,图像重建也就难以达成。在数据出现截断之时,边界就会产生较为明亮的条纹伪影,而且伪影大小和截断范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2)解决方案。①扫描时调整恰当的扫描野;②将受检部位尽量位于扫描中心;③采用软件算法校正。本研究病例中,仅出现1例。
3.2.4 管电流设置过低
  在对实验参数进行分析时发现,管电流设置过低也会导致出现大量的伪影,这就说明管电流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提升图像质量。因此可以考虑选择ATCM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来自动控制管电流参数。当前主流螺旋CT均配备ATCM技术,但是图像质量的预设参考水平依然取决于技术人员的主观经验,尚无行业公认的设置和诊断标准,所以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积累经验,确定更为合理的参数值。
4结论
  在多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其伪影产生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扫描方式、机器设备、参数设置以及外部环境等。出现伪影的话,MSCT图像的质量就会变得较低,进而产生判读困难的问题,甚至造成漏诊和误诊,甚至会引起医疗事故。所以说,必须要对伪影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切实的了解。要依据病患的实际状况,确定所要采用的扫描方法,并且设定好扫描的参数。机房的卫生条件必须要达到要求,温度、湿度也要恒定,确保设备保持最佳状态,进而使得伪影的出现概率将之最低,MSCT图像的品质有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智敏,冯智超,曹鹏,等.多层螺旋CT图像纹理分析对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51(6).
[2]钱根年,陈自谦,付丽媛,等.多层螺旋CT图像常见伪影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案[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5):18-22.
[3]李洪,张海兵,周柱玉,等.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坏疽性胆囊炎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9):1645-1648.
[4]万娟.128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5).
[5]朱智祥.OptimaCT520Pro16排螺旋CT图像环形伪影的维修[J].医疗装备,2017,30(1):80-81.
[6]黄海锋.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4):731-732.
[7]杨敏.冠脉狭窄临床诊断应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2):4567-4568.
[8]姚福会.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A01):224-225.
[9]袁梅,李雷,李林,等.肺段间隔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J].江苏医药,2016,42(23):2601-2602.
[10]张金娟.多层螺旋CT在老年真菌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5-56.
[11]赵雪梅,张海胜,赵力.多排螺旋CT征象及轴位联合后处理图像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2017,12(8).
致谢
  衷心感谢尊敬的导师蔡津京,康天良老师在我的论文撰写中给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正是他们细心的指导、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给了我无穷的启发和指引。
  感谢给予我帮助支持的同学,感谢我的学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