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陈丽 林嘉玲 潘婉婉 李国周 宋美华 邓燕文
[导读] 探讨青春期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

       陈丽  林嘉玲  潘婉婉  李国周  宋美华  邓燕文
          (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08)
[摘要]目的 探讨青春期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青春期痤疮患者,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粉刺、丘疹、脓疱的皮损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治疗后观察组粉刺、丘疹、脓疱的皮损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lgG、IgA、IgM免疫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治疗后观察组lgG、IgA、IgM免疫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青春期痤疮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痤疮患者的皮损状况,且可下调IgG等免疫学指标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痤疮;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护理干预
   青春期痤疮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面部、胸部及背部,因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多成丘疹状,挤压后常伴有皮脂溢出,又称为“青春痘”,若治疗效果不当,容易反复发作,会留有明显瘢痕,变生坚硬的结节或者囊肿,最终形成顽固性痤疮[1]。为研究治疗青春期痤疮的有效方法,我院选取2019年1-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青春期痤疮患者,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青春期痤疮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痤疮的相关诊断标准[2]:发于男女青春期,多为面部、胸部及背部,常常伴有皮脂溢出,毛囊口处出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或者脓疱,可形成硬结样白或者黑头粉刺,形成硬结性囊肿,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排除药物性痤疮患者,排除聚合性及坏死性等严重类型的痤疮患者,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16-28岁,平均年龄(18.6±2.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患处外搽夫西地酸乳膏以及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清洁面部后早晚各1次,口服西咪替丁片,每次2片,早晚各1次,口服维生素B6,每次200g,若炎症明显可加服阿奇霉素,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叮嘱患者少摄入辛辣刺激、油腻及含糖高的饮食,保持面部清洁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复方消痤汤治疗,配方:金银花、板蓝根各15g,桑叶、连翘、牡丹皮、赤芍、浙贝母各12g,黄芩、生地黄、栀子各10g,生石膏20g(布包)、三棱、莪术、甘草各6g,辨证加减:对于痛经或者月经少者可加地龙5g,对于便秘者可加酒大黄3g,对于结节、囊肿坚硬难消者可加炮穿山甲和炙鳖甲各3g,每日1剂,用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一是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痤疮的性质、发生原因及治疗的长期性,使其正确认识痤疮,帮助其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以及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保持乐观的情绪,全力配合治疗;二是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增强皮肤抵抗力,多吃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促进炎症消退,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类食物慎食或禁食;三是皮肤护理,用温水洗脸,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严禁用手挤压患处,避免加重感染,禁止使用含人参等激素类护肤品,加重皮肤油腻感。1个疗程15d,所有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粉刺、丘疹、脓疱的皮损数量以及lgG、IgA、IgM免疫学指标情况。
1.3 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2],痊愈:皮损完全消失,仅留有少数色素沉着及瘢痕,皮疹消退超过90%。显效:皮损色泽基本恢复正常,粉刺、丘疹以及结节等基本消失,皮疹消退60%-90%。有效:粉刺,丘疹,结节等基本消失,皮疹消退30%-60%。无效:皮损色泽、粉刺、丘疹以及结节等无明显变化,甚至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治疗前后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的皮损数量以及lgG、IgA、IgM

2.3免疫学指标
  治疗后两组lgG、IgA、IgM免疫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治疗后观察组lgG、IgA、IgM免疫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青春期痤疮属于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富含皮脂腺部位,损害颜面部,尤其是前额以及颊部,其次胸背部,会呈现对称性分布,临床表现出现粉刺、丘疹、脓疱,严重会形成结节、囊肿及瘢痕,病因比较复杂,多是由于性腺成熟、皮脂腺分泌过盛、毛囊口阻塞以及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或由于炎症免疫反应等因素而造成毛囊发生病理性改变[3]。研究显示痤疮丙酸杆菌是引发痤疮炎症的重要原因,而体液免疫是造成痤疮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以及囊肿等的重要因素,随着痤疮病情的发展加重,血清中IgG、IgA以及IgM水平会明显上升,说明体液免疫参与了痤疮的炎症发展[4]。西药西咪替丁具有抗雄激素的作用,其可以阻断二氢睾酮与毛囊受体相结合,抑制皮脂分泌排出,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维生素B6可有效下调透明质酸酶的活性,从而减少生成皮脂。阿奇霉素可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其半衰期较长,可以在人体血液组织中保持高而持久的血药浓度[1]。
   在中医学理论中痤疮在属于“肺风粉刺”和“面疮”范畴,《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第八十一说》中记载着“粉刺属肺,摘鼻属脾,总皆血热瘀滞不散所致”,《诸病源候论·面疮候》当中记载着“面疤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万病回春》中记载着:“面生疮者,上焦火也”[5]。中医理论认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热”、“湿”‘毒”、“瘀”,素体热盛,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致中焦运化失职,湿热内蓄,经脉失畅,气血郁滞,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蕴积日久化生火热,热入营血,血随热行,上蒸颜面,致使皮疹日渐扩大或者面部现结节、囊肿等。治疗原则以清泻热毒及燥湿除热为主,兼需消肿活血,理气解郁,健脾消热,化湿导滞[6]。本组中药复方消痤汤,配方中金银花、栀子、连翘、桑叶具有疏风清肺热的功效,板蓝根和黄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夏枯草、浙贝母具有清肺散结的功效;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具有养阴凉血化瘀的功效,大黄具有清肠导浊的功效,三棱、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甘草可解毒,诸药合用可发挥清热解毒、散结化瘀的作用[1]。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粉刺、丘疹、脓疱的皮损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lgG、IgA、IgM免疫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肯定了实施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护理干预治疗青春期痤疮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给予青春期痤疮中医辨证论及综合护理干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痤疮患者的皮损状况,且可下调IgG等免疲学指标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医辨证论治痤疮临床疗效分析88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4):15-1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8.
[3]孔令昭.通变附子理中汤治疗顽固性痤疮30例[J].北京中医,2007,26(9):606.
[4]吴小红,刘瓦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寻常性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冲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1):915-917.
[5]李义民.中医辨证论治寻常型痤疮250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4):70-71.
[6]赵宏澜,孙履东,董坚.刺血拔罐治疗痤疮5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