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王娟 张美玲 陈苑莉
[导读]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王娟 张美玲 陈苑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人工肝支持系统是肝衰竭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肝衰竭患者。系统介绍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及分类。总结了近年来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对生物型人工肝研究热点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人工;治疗
   
   肝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病毒感染、酒精、药物等物质的影响下导致肝脏受到损害,造成肝脏合成、排泄以及生物转化等功能障碍,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临床会诱发凝血功能异常、黄疸、肝性脑病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肝衰竭起病凶险,病死率极高,所以在患者病情确诊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改善肝衰竭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案,其可以通过体外器械、理化等生物装置将患者体内存在的有害物质清除,利用肝细胞的再生能力确保内环境的稳定性,并且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将患者衰竭的肝脏功能替代,以便后续等待最佳时间进行肝移植[1]。由此可见,对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及分类
   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重要方案,主要是指在患者的体外安装理化或者生物装置,暂时替代患者受损的肝脏功能,以此来将患者的机体内的有毒物质清除,帮助患者恢复机体的肝脏功能。临床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选择性血浆置换: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技术就是开展血浆选择性置换,对滤过膜的孔径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将内部的白蛋白、毒素、凝血因子、干细胞生长因子选择性去除,相较于传统常规血浆置换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者血浆置换后机体内的球蛋白数量,也可以避免肝脏细胞内生长因子等有益物质被去除,降低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另外,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可以节省血浆用量,以防与肝细胞有关的生长因子、凝血因子受到损坏,稳定患者的肝细胞再生功能。②血液透析滤过:临床可以将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确保患者血管内小、中分子等有害物质得以清除,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③配对血浆滤过吸附:在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串联血浆置换、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等方案,具体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先选用低容量的血浆实施置换,之后再开展胆红素吸附、血浆滤过等操作,在治疗阶段可以遵照医嘱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凝血因子,稳定患者的凝血功能,并且采用该技术可以将患者机体内存在的毒性物质清除,确保患者机体功能可以恢复正常。④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该类技术在欧美等地区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以向透析液中输送具有毒害作用的透析液,之后再借助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吸附柱将患者机体内的有害物质清除,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组中可以有效去除患者体内水溶性、蛋白结合的毒素。


⑤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在先进医学技术的推动下,连续白蛋白净化技术应运而生,与分子吸附再循环技术相比,连续白蛋白治疗技术采用的是通量聚砜膜血滤器,并且内部应用了血液灌流器来吸附内部的白蛋白产生净化作用,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将患者机体内部的水溶性毒素以及蛋白结合毒素清除。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一直以来,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中都将血浆置换作为主流,相关文献大多以血浆置换作为基础进行肝衰竭的治疗,如相关文献记载中采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血液滤过等方案进行肝衰竭的治疗工作,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上述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且联合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加快毒物代谢,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节约血浆使用量,提高患者预后水平。除此之外,国外研究文献中记载,在欧美等国家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为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但是我国的一项研究学者指出相较于传统的内科治疗,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未获得良好的生存收益。
三、生物型人工肝研究热点
   生物型人工肝与非生物型人工肝相比,尚未出现可以应用与临床的成熟产品,多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研究热点包括ELAD系统、BISS系统、MELS系统,ELAD系统:作为串联的纤维反应器,内部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双泵透析系统、C3A细胞,是借助到目前为止研究最为成熟的生物型人工肝,ELAD系统可以进行连续工作,且在10天之内不会出现工作间断的情况,半透膜通过的物质直径<1um,使患者体内不会有C3A细胞进行再回输。现阶段研究学者对ELAD进行改善,并在临床试验中将其应用在5例肝衰竭的患者中,结果患者成功过渡到肝移植[2]。BLSS系统:该系统主要是由美国研究学者开发而来,主要是利用猪肝细胞对中空纤维反应器予以制定,在治疗后患者的氨浓度、胆红素浓度均得到显著下降,但是肾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并未得到显著改善。MELS系统:这一系统的模型为细胞模块,在生物反应器中骨架组成部分为三束纤维交织,其中两束用在薛强灌流中,另外一束是过滤O2、CO2,确保细胞内可以进行良好的血液交换。
四、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李氏人工肝仍需加强改进,以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人工肝的应用原理,构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未来应该开发出生物型以及混合型人工肝,为临床提供稳定的干细胞来源,不断增加生物反应器内部的细胞荷载量,确保细胞内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改善患者的膜材料,实现疗效的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因此当前应该掌握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与分析,详细探究其治疗研究进展以及生物型人工研究热点,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使其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发挥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乐,黄建荣.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9):1405-1410.
[2]李丽丽,闫国胜,吴晨晨, 等.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吸附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1):106-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