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铭
河海大学河
摘要: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深化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贯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精神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遵循,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本文基于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双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实践经验,结合构建“讲堂+赛场+工场”内围生态链和“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外围生态链,探索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引言: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活跃的群体,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起着引领和骨干作用,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目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知行不统一、知行脱节等现象,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个人发展前途相结合,与双创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就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党建是创业教育的引领,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价值主体,育人是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提出
正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党建引领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可视为大学生党员与创业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png)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种群状况分析
.png)
分析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群对创业教育的理解、需求、目标、价值导向等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国企、机关、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形成合力,党组织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的作用发挥不够,即使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高校,由于理念、师资、平台、资源、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不足,也很难为大学生党员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亟需党建的引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突出育人价值导向,调整自我调节机制,优化生态系统结构,调控功能输入和输出,切实发挥育人功能。
三、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双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图1: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双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双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党建引领”,是指坚持党对创业教育的领导,凸显党组织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里的协调领导、凝聚合力、统筹各方的作用,发挥创业教育在促进党建、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的作用。“一核”,是指以学生党员为中心,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发展以学生党员的需求为导向;“双链”,是指“讲堂+赛场+工场”的内围生态链和“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外围生态链。
四、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双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1、以双创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党建联盟。
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党建联盟,形成大党建格局。以高校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基层党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与个人发展前途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
2、坚持以学生党员为中心,建立个性化生态因子跟踪机制。
对于不同的学生党员个体、对于同一学生党员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创业教育生态因子构成要素和结构是不同的,以学生党员为中心的创业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征,按照学生个体的生态适应规律,建立个性化的生态因子跟踪调控机制。
.png)
3、构建双层生态链,建立育人功能流两级枢纽联动机制
(1)一级枢纽:以高校为枢纽,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外围生态链的作用,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初次结构化,完成育人功能流的能量传递初级生产过程,形成以高校为枢纽、面向全体学生的讲堂、赛场、工场三个能量场。
(2)二级枢纽:以学生党员为中心,发挥“讲堂+赛场+工场”的内围生态链的作用,建立学生个体与讲堂、赛场、工场的育人功能流调控机制,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再次结构化,实现了能量传递流动的次级生产过程,形成个人创业教育微生态系统,实现学生直接吸收能量的过程,达到创业教育育人的最核心层面。
通过“讲堂+赛场+工场”生态链,构建了以学生党员为中心的包裹式、环绕式、链条式微生态系统。从纵向维度看,体现了创业教育“知、情、意、行”的育人规律,实现了创业认知教育、创业情感培养、创业意志树立与创业行动实践的全程贯通,推动了创业教育各环节的协同和融合;从横向维度看,“讲堂+赛场+工场”生态链,让每个学生个体都形成了个性化的创业教育微生态系统,同时架起了学生个体微系统融入到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包含但不限于)大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从共生关系的构建来看,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等是共生单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是共生环境,“讲堂+赛场+工场”生态链正是共生模式的关键承载,而关于共生理论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运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1),48-52.
[2]许继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链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94-96.
[3]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4),37-42.
[4]于雷.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五种机制[J].长江丛刊,2020(9),177-178.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2018 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2018 年度河海大学党建研究课题《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野中青年志愿服务研究》(2020SJB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