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蓉
湖南女子学院
摘要:大力建设学前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战略工程,目前我国学前师资队伍存在专业素质总体不高、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程度不够等问题。201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文件中重点强调“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表明移动学习已经发展为一种主流的新型学习模式。其具有培训成本低廉、学习内容多样、学习时空灵活等优势。构建移动学习的学前教师在职培训体系,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思考。一是新举措:用户中心,寻找痛点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二是新设想:开放生态,增强用户体验,开发专属应用;三是新方向:尊重人性,关注个性需求,打造明星课程;四是新规则:数据驱动,构建指标体系,完善管理考评。
关键词:移动学习;学前教师;在职培训;学前教育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 In-service training Based on M-learning
Chen Yanrong, Hunan Women's College
Abstract: Vigorously building the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roject of China's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and the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model. In 2013, the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nhancement Projec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highlighted the emphasis on“implementing mobile learning and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teachers to use mobile phones, tablet computers and other mobile terminals for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 has evolved into a mainstream new learning model.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training cost, diverse learning content, and flexible learning time. Building an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for mobile learning requires us to think creatively. First, new initiatives: user center, looking for painful needs, developing training plans; second, new ideas: opening up the ecology, enhancing user experience, developing exclusive applications; third, new direction: respecting humanity, paying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needs, creating star courses; New rules: data-driven, build indicator systems, and improve management assessment.
Keywords: mobile learning; pre-school teachers; in-service training; preschool education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学前教育建设事业逐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的影响下,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提高学前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创新学前教师培训模式呼吁声也在不断加大。2013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文件中重点强调“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研究表明,移动学习已经发展为一种主流的新型学习模式。2019年初,“学习强国”APP在国内正式上线,这种“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学前教师在职培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提高培训效率、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培训需要有着重要意义。
一、移动学习开展的背景分析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学习最初是由爱尔兰著名远程教育学家Desmond Keegan(戴斯蒙德·基更)在其著作《The future of Learning: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中提出的,他认为远程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远程学习、数字学习以及移动学习,而移动学习将会是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移动学习在国外一般被表述为M-learning、M-education或者M-informal learning,它通常被定义成是一种通过在移动手持设备的帮助下,依托成熟的移动网络环境,使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下实现交互式教学互动和信息交流。
移动学习具有六大特征:1.数字化,移动学习的全过程都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移动网络为基础,它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管理、学习考评等信息的收集、整合、处理、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利用,从而建立起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2.便捷化,移动学习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多方连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无论学习者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就能获取其所需的学习资源;3.迭代化,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移动学习则能够紧跟时代前沿通过不断的调整、更新,来为学习者提供最新的学习资讯;4.个性化,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得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得到了重视,移动学习本着尊重个性的理念,致力于服务于学习者,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二)移动学习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1.新兴技术的支撑
根据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所做出的预测,全球在高等教育领域将采纳七十八项新兴技术,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分析与自适应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分析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技术等[2],这些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学习测量技术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习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状态与进度,学习测量技术甚至能利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学习者的背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亦或利用传感设备通过捕捉学习者的表情变化相应地分析出到学习者在学习中情感、态度的实时变化。这有利于教师和管理者能及时地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生成个性化的反馈。
多样化的新兴技术正在以其不可阻挡的发展之势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全过程,这也为教师培训的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移动学习的推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着教师培训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高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利用数字化的优势为教师创设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与培训机会,进一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
2.移动设备的普及
移动设备指的是一种可以被口袋所容纳的、方便携带的、能为持有者提供交流、娱乐、信息传递等功能的一种电子产品。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市场,与此同时,移动学习设备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改变,不仅种类越来越多样,并且愈加趋向智能化、个性化。根据we are social发布的《2016年全球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普及情况报告》中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球社交媒体用户23.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1%;手机用户达到37.9亿人,占全球人口的51%;移动社交媒体用户19.7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27%[3]。此外,根据IGR公司的预测报告,2019年全球移动设备总数将会增加到95亿部,全球移动设备普及率将达到125%[4]。
现在,移动设备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可穿戴设备、家庭联网设备等便携式移动终端层出不穷。而这些,势必会为移动培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的平台,并能满足受训者多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3.培训方式的变革
从课堂学习到远程学习再到数字学习,职业培训的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却始终未能从正式学习的桎梏中走出来。然而,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问世使得非正式学习被纳入正式学习的培训体系中成为了可能。
长期以来,中国各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普遍向一线、二线城市倾斜,而学前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几乎都是在线下开展,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仅耗费时间,培训效果也很难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前教师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新生代学前教师在工作经历、学习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个性需求逐渐凸显。而传统的在职培训中不顾及教师多样化需要、不考虑性格特点的培训方式也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5]。尽管目前国内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摒弃传统的培训模式,但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培训模式的劣势已经收到明显的冲击,新的培训方式亟待破土而生。
4.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文件的影响下,国家从战略高度对学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也带来了学前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使学前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学前教师成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想通过参与在职培训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内在意愿也逐渐增强[6]。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使在职培训项目能为能学前教师解决他们专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促进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移动学习背景下开展学前教师在职培训的优势
(一)培训成本低廉
在传统的学前教师在职培训中,由于开展的培训项目繁多且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庞大,而培训学校的场地又有限,因而培训的开展往往需要安排教师分批分班的依次进行,而这样频繁地租借场地、聘请讲师无疑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而移动学习可以搭载在微信、微博、网易云课堂等第三方APP上进行,这些第三方APP功能全面且费用低廉,教师们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地点,打开携带的移动设备一键登入参与培训,也无需再反复地聘请讲师进行现场授课,只需让讲师将培训的内容制作成简短的微课上传到云端平台,教师们可以随时登录进行学习,使学习过程真正地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免去了购买设备、租赁场地、印刷资料等成本开销,极大地降低了传统线下学习方式中的成本花费。
(二)学习内容多样
随着知识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爆炸时代正在向我们袭来,在人才培养的速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数天累月的培训方式,大力提高了培训的响应速度以及培训效率,能让教师培训的周期做出更快、更短的改变。原来需要数月来开发并能持续使用一年以上的培训课程,在移动学习技术的融入下能够实现培训课程高效开发和每日更新,其课程内容也能紧贴时代前沿,牢牢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对于那些一线的教师来说,每天工作中都会遇到诸多问题,他们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技能和相关资讯并将其迁移到教学管理中,才能及时地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真实问题。
(三)学习时空灵活
移动学习的推广无疑为学前教师的在职培训开辟了更加便捷、灵活的途径,移动设备自身的便携性加上4G网络和WIFI的大面积覆盖,让员工有条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打开手中的移动终端就能参与到培训中,教师们无需再被传统面授培训中固定的场所等条件限制。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前教师来说,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对培训讲师的依赖程度不高,且具有十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责任感,同时也希望能自由地安排培训进度。另一方面,面对着幼儿园中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他们学习进修的时间相对有限。相比坐在固定的教室中,他们更倾向于在轻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及时地根据自己的状态、生活工作安排和培训效果来随时调整培训时间,促使培训效率最大化。而移动学习这种方式却能将他们生活、工作中的那些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不管是在学校、食堂、或是家中休息时,都能随时参与培训、获得需要的学习课程,也只有通过移动学习才能面对这种跨区域的挑战,化解时空难以对接的尴尬。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学前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新举措:用户中心,寻找痛点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需求分析是指在开展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之前由负责开展培训项目的工作人员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参与培训的教师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这些教师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如何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在传统的学前教师在职培训中,主要包括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及园本培训五种项目,然而由于培训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以及时空上的限制,很难开展培训前的需求调查与分析,因而对于国内大部分学前教师在职培训项目而言,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经常造成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层次水平难以提高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得不到发挥的双重困境;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对教师的个人需求认识不到位,开设的培训课程与教师的的岗位需求相脱节[7]。因此,拥有迅速、精准地洞察教师在岗位知识与技能的个性化需求对开展在职培训来说十分的关键。
既然移动学习为学前教师的在职培训带来了跨越时空的特有优势,那么在需求分析这一环节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找出教师在当下工作中最急需哪些知识技能。针对访谈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等传统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不足,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出现无疑为使用多样化的分析手段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使用的需求分析方法不再是单一的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挖掘出员工的需求痛点。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可视化分析、海量数据统计、语义技术等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使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更为便捷、全面以及更具有针对性。很显然,在有了新兴技术作为支撑手段之后,培训需求分析可以不用再费时费力地一个一个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地问卷调查、访谈,也大大地降低了因为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分析偏差。
(二)新设想:开放生态,增强用户体验,开发专属应用
移动学习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以及自由的精神,这就需要搭建一个云平台来为受训教师提供其需要的培训内容与必要的社会交互。因此,对于教师在职培训这种有规划、有组织、融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形式来说,它既可以搭载在微信、微博、网易云课堂、百度智慧课堂等第三方平台上开展,也可以开发专属APP来进行。
这些平台无疑为培训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岗位、不同知识背景的学前教师,他们的平台账户中都会被建立起一份培训的“个人档案”,通过后台数据自动记录下他们的个人信息、学习兴趣、以及每天的移动客户端上培训课程完成进度等,这样就能对其技能、知识、态度和学习进度进行动态监控,并对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岗位的教师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来确定任务和群体的培训需求,从而推送不同的配套培训课程[8]。
同时,在云平台上的学习也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也会有双向的交互体验,他们也需要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其他相同岗位和相似学习背景的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或是得到专家学者的快速响应与解答。因此,在线的培训平台是支撑学前教师在职培训课程顺利、高效开发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新方向:尊重人性,关注个性需求,打造明星课程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用户主权的理念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移动学习在实践中也始终秉持着用户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服务于教师,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当移动学习应用于学前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时,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培训内容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在经历过数次互联网浪潮的洗礼下,使得移动培训对课程内容被重新定义,开始更加关注学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与工作需求,并依托培训平台来打造属于移动培训的“明星课程”,这就对课程开发提出了种种要求。
通常对于学前教师来说,由于大多幼儿园内生师比不均衡,教师们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抽出整段的时间来参与培训,这就需要培训内容也相应地变得简短,一个课程的时长尽量要控制在5分钟左右,尽量能利用像吃饭、等车、课间等碎片化的时间来。如果还像传统培训中一节课长达40多分钟,教师们几乎没有这样充裕的时间能完整的学完一整节课;其次,针对教师由于工作量大、在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过程中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问题,培训课程还必须做到全是“干货”。同时,在内容被大量精简的情况下还要保证课程更新的速度,才能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实效性,这样既保证了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又能在减少培训强度的前提下及时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要想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迅速吸引教师眼球,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专业水平,把他们及时地带入到培训的情境中来,就必须向其展示出培训中最核心、最实用的内容,剔除掉那些无用的铺垫和华丽的辞藻修饰,让教师们能一针见血地捕捉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并且学完之后可以马上运用至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去。
(四)新规则:数据驱动,构建指标体系,完善管理考评
在培训云平台搭建完成之后,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课程推送。盲目更新,而不采取其他的任何手段,再好的资源平台最终也会变成一个资源堆积的“仓库”,教师们对参与培训的兴趣也会随之大幅度降低。这是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在不断变化、成长着的产品,其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会随着外部的各种因素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需要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价,来保证培训的有效开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开始与教育领域实现跨界融合,这为教学管理与考评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也为移动学习应用于学前教师在职培训时实现全面、科学的管理与考评提供了现实依据。由于当前学前教师的在职培训项目较多,有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县层面、校本层面等,培训的组织方也不同,为了便于统一的跟踪管理,避免培训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进度不一等难题,参考学历教育考评中建立“国家教育管理云”的方式建立一个资源互通的“云端”,在“云端”中可以记录每位教师每一次参与培训的项目、课程内容、学习进度以及考核成绩等方面内容,用“学分”的形式来规定每位教师每年所需要参加的培训课时数,对于不同项目中开设的内容相似的课程可以重新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课程。
此外,由于“云端”上全面地记录了每位教师培训相关数据,这样一来,对教师的培训考核与评价就可以不再局限于以培训内容为主题的试卷成绩,而是涉及到培训过程中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如教师每天自行完成了多少培训课程、每一节课花费了多长的时间、课后的练习效果如何、是否有积极地参与社区的交流问答等都会被记录到云端服务器中。如此一来,所有的考评结论都有客观数据作为支撑,不会出现因为由于一些主观、片面的因素造成的考核与评价有失偏颇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Desmond Keegan.The Future of Learning: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EB/OL].[2017.05.25].
http://www.pubhealth.spb.ru/Handheld/mlearn_web.pdf
[2]孙立会,葛兴蕾,陈张兼.技术在未来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图景——基于《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21-128.
[3] We Are Social.2016年全球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普及情况报告[EB/OL].http://www.199it.
com/archives/437192.htm
[4]2019年移动设备有望达到95亿,普及率超100%[EB/OL].https://www.ithome.com/html/it/124182
.htm
[5]臧淑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调查研究[D].青岛大学,2018.
[6]李敏.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困境和出路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05):17-20.
[7]阮素莲.幼儿教师在职培训需求分析[J].文教资料,2013(34):108-110.
[8]秦瑞森.混合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中的运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陈艳蓉,女,1975年-,湖南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 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小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