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黄晓燕
[导读]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的信念
        黄晓燕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的信念,而语文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语言与文字知识。其中,具有很多的中华民族精神素材和各类古典文学素材,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对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并且它具有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工具属性。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初中阶段的诸多教师与学生家长更多地将语文学科视为了提升中考分数的学科工具,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使语文教育难以突出在人文教育上的学科优势。在目前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白话文占据很大部分比重,而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的课文内容较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白话文的讲解中投入时间也较多。白话文蕴含的文化经典内容则较少,难以使学生体会与感悟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礼仪规范与精神内涵等内容。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没有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性,让原本丰富的语文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学习中,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展开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转变教学理念,依然只注重提升学生的成绩,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掩盖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把教学内容局限于考试范围内,出现了学生具有很强的应试能力,但语文素养不足的尴尬现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
        (一)加强文化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内涵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可以更多地接触我国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度。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提高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校园的长廊中写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历史小故事,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将教材之外和网络中的知识引入进日常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增进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辩论赛,将学生的参与性提升上去,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比赛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渗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百年传诵的诗词文章,它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根据传统风俗节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离不开兴趣的引导。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当课文中提到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诗词歌赋,接受传统节日的渲染,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感受我国的传统美德,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发掘文章内涵,提升思想境界
        初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题材,如有关亲情、友情以及师生情谊等课文,往往着力去表现生活中常见事例。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影响,大多数学生生于优越的环境。家长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中的文章内涵,让真实故事情节来感化学生的思想与内心,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加深他们对家庭责任与身为子女的认知。同时,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来引导学生。
        (五)关注语文素养,体悟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素养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语文教学角度出发,语文素养不仅包括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涵盖了学生在能力与思维等方面的素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交融能使语文课程焕发活力,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将从语文课程中发掘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并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养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六)创设文化情景,传递主题情感
        相较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要求语文教师要塑造一种具象化的文化场景,这样才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加快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程。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发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给学生带来新颖的语文教学体验,进而使初中生的思想文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教师要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教育形式,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与故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并要在此过程中围绕传统文化来发掘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真正做到学习传统文化,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付会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8(25):52-53.
        [2] 麻树德.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华少年.2018(20):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