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的花卉意象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方梦娟
[导读] 意象是主观“意义”与客观“形象”的组合,
        方梦娟
        兰溪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省兰溪市  321100

【摘要】意象是主观“意义”与客观“形象”的组合,也是进入诗人情感的“客体意象”,具有特殊文学意义。简言之,就是借事物来表达情感。苏轼常常在他的诗中写花,根据不同的生活状况,苏轼对花的爱,愤慨和怜悯,同时表达着自己独有的情感。笔者通过赏析苏轼写花的诗词,选择几种不同的花卉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花卉意象之后,再分析这些花卉意象的内涵,从而帮助我们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分析他当时境地与心境,提炼出苏轼的情感路线,总结诗人的人生理想与人格精神。
【关键词】苏轼;花意象;赏析
        一、引言
        诗人余光中曾说:“诗人的内在意义诉诸于个人形象,读者在此外在形象的基础上,努力还原诗人本来的内在意义。”在阅读和欣赏叙事诗时,应将诗的形象解读如下。只有切入点和突破点才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意识形态内容和主题。苏轼与花有着很深的缘分,既有独特的赏花眼光,又具惜花怜花之情,更能与花产生共鸣。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但花意象在苏词中作为一个特别的意象,别有一番情致,也最能体现苏词豪放旷达又时而婉约的风格和表现词人的情感期望。花对苏轼而言意味着什么?苏轼又与花产生过怎样的共鸣?在品读寻味他的诗句中,或许我们能够感受和体会到。
        二、苏轼词中花卉意象的代表花卉分析
        苏轼在诗词库中有写花名著,既是因为当时宋人有花事行游宴的风尚,也是苏东坡本人爱花之心的体现。下面将从苏东坡的诗里择杨花、梅花、桃花三个花卉意象逐层探析他与花的情感,以及他想要借花传递和表达的内心花园。
        1.杨花
        从杨花到柳絮,无数文人为其着笔,有抒发早春喜悦的,有比喻女性或是隐喻命运飘摇的,还有引用同音“留”字抒发留别情思和思想情结的。杨花是苏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卉意象,足见苏轼对他的喜爱,《水龙吟》就有两首,其一《水龙吟·和章质夫韵》是作者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著,全词咏杨花,借暮春之时飘零的杨花,缠绵而灵动的抒写了离愁。前半部分诗词主要是描写杨花自身的形态,同时在这春光中的实际景色,如诗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句诗词是有韵律的。色淡无香,身段细小,少有人注意目。杨花即柳絮,看着像花可毕竟不是花,词人准确的写出了杨花的性质,然只能任由柳絮坠落,随风而去,也无人怜惜。“遗踪何在”四字简介精炼,表现出词人对春光易逝,好景不长的伤感。在“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句诗词中,所表达的意义有很多,也会让人联想都很多其他的东西,情景交融,可谓神来之笔。这首词不仅将杨花的形神写进景里,作者也将自己的深厚感情倾注其中,达到了物我一体,表现出浓厚的伤时感怀和离愁别绪。
        2.梅花
        古今诗词中,一般提到梅花就会想到就会联系到“寒梅傲雪”,梅花盛开在寒冷的冬天体现了自身的精神。苏轼贬居黄州后在《菩萨蛮·回文》中写到“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这句诗词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梅花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赞美了梅花和人一样坚忍不拔的品质。同时,苏轼也用梅花比喻自己在贬谪之后的不愉快。又以“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结尾,以梅格喻人品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要内容,虽然梅花已经掉落,但寄寓着期望的残梅,总有一天会发出新枝,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也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也有对纯梅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苏轼知守颍州时,殿堂门前梅花大开,便邀好友梅花树下饮酒赏月,遂有了《减字木兰花·春月》,月光下的文人们举酒属客,分享美酒与美景,“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欲落之花更多情,何况这烟雾缭绕中的梅花,更添朦胧含浑之美,在这等柔顺清润、清幽恬静的环境中,词人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良辰美景的珍惜,甚至物我两忘,把自己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脱离出来,陶醉在这优美静谧的境界之中,一念清净,表达出词人旷达舒适的生活追求。
        3.桃花
        桃花象征春天的来临,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桃花既在竹林外,可知竹多桃花少。竹子一片,桃花疏疏落落三两枝,横出竹林外,临水而开。苍翠竹幕上点缀着数枝腥红的桃花,分外艳丽。尽管是三两枝桃花,它却同鸭子戏水一样是春天无限的活力和生机的显现。苏轼用细腻锐利的情感捕捉四季风光的特点,描绘初春的春江风光,表达对初春的喜悦和赞赏。
        
        
        三、苏轼词中花卉意象的内涵分析
        唐诗宋词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伤春、悲秋的离别气氛和男女爱情上,苏轼的花诗形象也都与这些内容密不可分。
        1.相思离别
        如飞絮这一意象,《说文》云:“杨,薄柳也。由此观之,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因为杨花在春天开放,所以杨花就像麦穗一样,又像麦穗又像柳树,所以统称为“柳絮”。风一吹,柳絮马上就会远去,这个令人心痛的场景被用来比较人们所忌讳的失落感,抑郁和相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只需一场雨的洗礼,柳絮便变成一池浮萍。经过一系列的萍碎、春色、尘土、流水等的幻象之后,词人着重强调“点点是,离人泪”,升华该词主题,由柳絮起到离人泪终,将柳絮这一离别意象写到了极致。
        2.春意盎然
        古代文人在杏花雨的春景中悠闲地徘徊,在杏花人的杏诗中承载着他们的美感理想。红色的杏枝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象征着春天的风景。而《一丛花》一词则描述了诗人早春从病中康复后的快乐和悠然。“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前两句的诗词描述了早春早景,色彩鲜艳,活力四射,清新惬意。接下来的两句是从未来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去寻香的赵元访客,认为“小桃杏应已争先”,意味着先于其他鲜花开放,诗词是生动有趣的。
        3.美人象征
        苏轼用柳絮来表达女性身体的轻盈,如苏轼写给楚州太守的舞鬟的《南歌子》“柳絮风前转,梅花雪里春。”这名妇女的小头巾随着舞动上下飘动。她有一张红色的脸,柳树般纤细的腰部,还有像葱一样的翡翠手。舞蹈像风一样轻盈,像雪花一样美丽,像桃花一样迷人,柳絮展现的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形象。
        4.高雅君子
        霜冻季节盛开的梅花,诗人把它解释为一种孤傲纯洁和自洁自爱的君子情怀。苏轼的《行香子·冬思》“携手江村,梅雪飘裙。”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玉与丽,而且蕴含着梅花的孤独与艰难,赋予红梅以生命与感性,表达了自己分离的心和不愿与群众一起漂流的意志。它自身“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反映了一种高贵的道德,它不想与污染相匹配。
        《鹧鸪天》“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首诗写的是关于胡志明市郊外的乡村风景。夏末初秋下着雨,天气晴朗,诗人在别墅外闲逛,却看到树林,晚霞和青葱的小丘,黑瓦和藏着粉红墙的竹林,景色明亮而美丽。红色的荷花迷人芬芳,海鸥和日珥飞到空中。意象反映了气氛,味道表现了角色。夏末初秋的风景,略微衰退,但仍充满活力。在反复遭受打击并努力平衡话语和气氛之后,这可能是苏轼独特的精神。
        四、结束语
        苏轼所著的有关花卉的词中,大多借物喻人,把自己的感情境遇寄托在所写的花种上,文章通过拣几则东坡的诗词,深入透析了作者当时的所处境地、所感所想,分析了苏词中的花卉意象背后隐含的作者的身世处境和内心感受。在苏诗中,花的丰富形象既是他的表现形象,又是诗人灵魂的客观对应物,我们将从这样的形象开始追寻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苏轼的感性世界。
参考文献
[1]戴玉霞.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诗词翻译中禅境的再现[J].外语教学,2011,2(01):105-109.
[2]喻世华.苏轼诗词的兄弟心结[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3):86-91.

姓名:方梦娟(1989年9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浙江兰溪  学历:大学本科  现有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中职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