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徐惠玲
[导读] 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根基。中国传统节日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属极为稀有的德育资源。但,近年来因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观、节日教育缺失及学生追求潮流等所致,使传统节日于小学生精神家园中不断丢失。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凸显其抵御功能,促进传统节日于小学生成长发育方面达到创新性发展,进而彰显文化自信。

徐惠玲   福建省泉州市渚江小学  362000
【摘要】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根基。中国传统节日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属极为稀有的德育资源。但,近年来因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观、节日教育缺失及学生追求潮流等所致,使传统节日于小学生精神家园中不断丢失。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凸显其抵御功能,促进传统节日于小学生成长发育方面达到创新性发展,进而彰显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节日;小学生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96-01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为中华满足特色文化的关键载体,各个节日均体现着民族历史及文化,所以其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与节日相关的传说、活动、仪式等,当代小学生理应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将文化自信视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的重要承载力量[1]。同时传统文化蕴藏着优秀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为不可替代精神文化遗产,亦为中国传统文化凝练缩成结果,属传统文化活化石。邓小平说道“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必须继承这笔遗产,切实发扬传统节日蕴藏的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一、文化自信概述及小学培育现状
        “文化”涉及内容广泛,概念宽阔,立足于宏观角度,文化自信旨在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豪及认可;而立足于微观角度上,文化自信则是指国家民众对本国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理想的崇拜、仰慕及尊重。但就现状而言,大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因外来文化的不断传播,使其对西方科学、思想态度等无法有效辨识,一味的追求外来文化为其带来的优越感及潮流感,导致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产生自身文化自卑。
        二、“文化自信”语境下,传统节日于小学生德育功能的指引作用
        传统节日有助于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积极培育。我国为多民族国家,传统节日亦为各民族情感沟通及交流的枢纽,蕴藏着民族家庭团结的爱国欠干。清明节时,祭祀扫墓、寄托思念、缅怀先辈,警示我们不忘祖先;端午节,对伟大诗人屈原进行纪念,划龙舟、包粽子,告诫我们安逸不忘忧国;中秋节,花好月圆之夜,全家人其乐融融,万川映月,承载着浓浓的乡思及情愁,意在不忘民族团结;春节,不管有多远,回家过年、风雨无阻,寄托家国情怀及民族凝聚力。可见,传统节日文化于加强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及自豪感等方面具重大意义。
        传统节日可促进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有效养成。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爱国忧民、家庭和睦及民族团结等美德,有效将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进行挖掘,使学生对此类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掌握其文化内涵,进而在理想信念培育中发挥指引作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传统节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谐的意义。传统节日不管从形式亦或是内容上,均体现着人与自认和谐及自然本源理念,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情感,彰显出和谐为美,如若可激活传统节日德育载体,探索其德育功能,可协助小学生深刻感受和谐为美的含义[2]。



        三、“文化自信”语境下,传统节日于小学生德育功能的培育策略
        1.视传统文化为走向,进行教学活动形式的丰富
        随新课改后小学生学习任务相对减轻,在完成基本作业后闲余时间大多不能有效利用,很多都是沉迷于手机亦或是电脑游戏中,仅有1/3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化学习,使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基于此,小学教师需格外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借助营造文化学习氛围进行文化传播及传承。在实际授课中,将文化读物视作教学辅助工具,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在《三字经》亦或是《论语》等代表性教授中能够,可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蕴藏的哲理及精神文明实施理解,且组织互动分享会。于校内设置传统文化长廊,同时于大堂、楼梯及教室外墙壁上粘贴传统文化人物及故事,大力宣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班级内,教师要定期开展“我为传统文化自豪”的班会,经教师引导下以辩论、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彼此交流。另外,亦能组织校内举办文化主题板报、文化节目出演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提高学生参与性,进而使其主动学习、认识传统文化。
        2.走进社会生活,加深传统文化认知
        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不应仅局限于思想及意识上的传播继承,更应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及精神践行方面,坚持思行统一。要想实现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完全理解认识,首先,教授要创新授课模式,将传统文化有针对性的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走进实际生活,以提高小学生对文化内涵、精髓的理解,让文化回归最初的生活。比如,学校可组织传统文化拓展教育活动,遵从”古为今用、去其槽柏取其精华、去伪存真“的文化准则,促进学生基于生活细节中感受拾金不昧、爱护老人等传统美德。其次,校方要拓宽多样化教育渠道,改进教学手段,这是因为部分传统文化典籍及内容均以古文形式传送,教师需基于学生角度上,掌握小学生心理及生理特征,采取适用于其的教育方式进行授课,保证内容形象生动,以带动学生参与性、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
        3.基于信息化手段,构建文化教育平台
        随信息化社会发展,学生更易触碰多元文化的陶冶及受多样化信息的影响,社会风气及文化对其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德传送、精神导向、和谐的社会发展气氛均为政府、社会及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内必须强化社会道德模范、精神力量传播,建立社会精神内涵,增强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保证其价值观及文化内容建设端正,有效改善文化学习氛围,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循环体系。教育部门及教师均有义务及责任对学生实施文化引导,从根源上将有害信息消除,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有效养成,同时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效果,基于网络平台上,和学校、家庭及政府等多方面实施合作教育,鼓励并指引学生安全运用网络工具,确保文化安全学习环境[3]。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观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此时期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熏陶,改变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并加强政府-社会支持作用,确保传统文化积极继承及弘扬。
参考文献:
[1]时啸鸽.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困局与破解思路[J].大连干部学刊,2020,36(10):47-52.
[2]王秋昱,刘丽喆.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J].新闻传播,2020(02):25-26.
[3]时啸鸽.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02):90-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