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陈英豪
[导读]

陈英豪   浦江县花桥乡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97-01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面向生活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才是人人必须获得的数学,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数学教育要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应视生活为土壤,应为生活服务。
        数学中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数学教学中“生活”的含义,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学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绍兴上《百分数的意义》时,首先问学生:“你们绍兴有好多特产,真了不起,都有哪些呀?”学生自然说到了黄酒,“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是17.9%。”“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类似的表示方法呢?”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提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生活数学”的思想,从生活的问题到数学的问题,力求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能充分立足生活来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只有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以《列方程应用题解应用题》教学为例。由于我们班好多学生家庭都是经商的,因而课前我特意去了一户开文具店的学生家,了解了一些情况,拍了一些照片。


一上课,我先展示文具店做生意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再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如 “每种商品进多少货”、“学会记录一天买卖的情况”等问题组织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全班反馈、问题答辩。最后要求以“学校图书馆”、“学校食堂”或其他方面为背景,通过调查,编写出应用题并使用方程或其它方法解答。
        这种针对学生生活现实陈设的问题情景,学生没有距离感,也有较强的学习热情和冲动,并能较为贴切地引导学生尝试着将数学知识方法运用与生活。。
        三、构建生活化的数学关系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学问题解答的关键就在于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对这一思想的把握,从生活的关系到数学的关系,以“关系”为核心,展开教学,充分借助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分析,来有效地探求解题思路。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就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跨越“中间问题”这个坎的(以下为课堂实录片段):
        1.引入情境,体验关系。
        师:游乐园里有许多有趣的游玩项目,现在有你、爸爸和陌生人这样三个人,如果到乐园去玩,你会选择和谁一同去?为什么?(板书:陌生人、爸爸、我)
        2.借助关系,构建问题。
        3.沟通联系,激励学习。
        师:数学中的许多关系与生活中的许多关系非常相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下面我们就一起到生活中去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教学中从认识关系入手,借助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三量关系,并从中孕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与思路。在新课教学的后阶段,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方式,组织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和编应用题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密切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四、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皮亚杰认为,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马克思则指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那又是什么呢?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认知行为的土壤,但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活动如果是生硬与单调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好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让生活成为数学活动和学习情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课堂中尽最大可能,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总之,在“生活” 中学习,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重视学生的经历与情感体验,视生活为数学教育的土壤,扎根生活而又不拘泥于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