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科技创新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张利
[导读] 小学科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以其充实的生活和实验的趣味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不仅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的培养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小学科学的独特成就和严谨性要求,使其教学具有特定的设计基础和设计方法,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成功。为此,本文将探究辅导员科技创新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分析小学科学教育中科技创新培育的基础和方法,以促进中

张利    重庆市巴南区恒大城小学校  重庆  巴南区  400054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以其充实的生活和实验的趣味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不仅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的培养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小学科学的独特成就和严谨性要求,使其教学具有特定的设计基础和设计方法,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成功。为此,本文将探究辅导员科技创新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分析小学科学教育中科技创新培育的基础和方法,以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小学科学;辅导员引导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20-01

        一、引言
        科技创新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小学科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科学知识的学科,小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研究获得特定的科学技能。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科技创新认为重视学生以教育形式的探索能力很重要,因此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育压力并不大;这些学科的轻松氛围和有趣形式受到许多小学生的喜爱。科技创新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其严格性和科学性都具有很强的推动力,特别是科学的规则必须严格遵守基于科技创新的培养以及特定实施方法的规定,并确保基于创新与安全。
        创新研究具有培养科技兴趣的重要意义,辅导员创新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榜样作用,会对小学生的科学认知产生大幅度的提升作用,对一些研究的重点知识能够做到主动探索,对一些研究中的困难,会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对自己以后的科研和创新,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观察过程中观察现象。对于小学科学科学家精神思维的培养,应该从研究本身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手,研究内容应该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



        二、辅导员可进行科技创新的灌输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科技创新培养,例如在教学时,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是将实验过程的感悟准备一下,可以和家长讨论,在下次上课时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给同学讲一讲,这不仅会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锻炼,也会培养其热爱思考的品质,对科学教学的促进作用较大。在平时讲课时,笔者也会带着目的性去提问。在这个阶段,笔者将教学范围从课堂扩展到了学生生活当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也注重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科技创新灌输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教授,而是提前让学生进行自己摸索。提高探索和组织实验的能力,这就是科学家探索精神的表现。辅导员可以选择适当的实验,学生可以按学习单元设置小组,设计适当的程序,以模仿先前的科技创新过程并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
        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观察和实验,并进行自主分组结合讨论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准备,在讨论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分享自己所在组讨论的结果,部分学生从教学用具方面进行总结,提出要准备按钮、杠杆等工具,还有学生提出应该进行观察过程的实时记录,并进行整理以供参考。辅导员对这些想法应做到即使鼓励,提升他们的兴趣。
        三、协助学生开拓科技创新的新思路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辅导员必须将创新纳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一些辅导员认为,创新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非常困难,并且学生很难获得可以通过新教学理解的科学知识。实际上,这种观点将辅导员创新限于内容创新,因此它无助于教学性设计思路。在科技创新培养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教学辅导员的极限,并利用教学技能来提高信息技能和其他教育工具来进行教学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教学能力。可以用教学设计思想的创新为教学教育的观察带来新的活力,学生在创新教学中可以得到“积极”的思考,从而吸引学生兴趣。
        四、结语
        科技创新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科学表现直接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并将创新纳入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超.小学科学低年级学生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03):312-314.
[2]季海燕.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科技创新培养的依据和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