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寄宿制初级中学教育价值取向浅谈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朱婷
[导读]

朱婷    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  810399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95-02

        一、门源县寄宿制中学教育背景
        农牧区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学校布局分散难以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重组,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农牧区学校的合理规划更是当务之急。为了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围绕保障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有学上”的基础上,解决学生“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门源县教育系统实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统筹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门源县加快调整全县教育布局,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该县教育布局调整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分两期将全县中小学由119所调减为15所。   
        然而,万事开头难,全县的中小学撤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听说村里的小学要被撤并,许多家长不愿意,因为这意味着孩子要去较远的中心小学读书,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而且,由于部分村之间存在宗族矛盾,有些家长还担心孩子在学校会被其他村的同学欺负。针对这些问题,该县教育部门与乡镇村联手,多次深入村民家中走访,向家长说明撤并的必要性与好处,终于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撤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教育部门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牧区、薄弱校倾斜配置与流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以前我孩子在家门口中学读书,由于教学设备差,物理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都做不了,孩子成绩不太好。现在到县城中学读书,虽然远了一点,但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我很放心。” 麻莲乡下麻莲村张大姐掩不住心中的喜悦。  2011年3月份,麻莲中学400多名学生喜迁新址——门源县寄宿制初级中学上课。在新校园里,师生们尽情享受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实惠。经过了一个学期,这些学生完全融入了这个新校园,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
        该县教育布局的调整,学校的合理规划,不仅使教师配置更合理,便于教师队伍管理,而且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日益进步。同时,教学设备等也得到了充分利用,适应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此次调整将全面解决全县学龄前儿童的就学难问题。
        门源县寄宿制中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教育背景下新组建的寄宿制初级中学。新的环境、新的制度,学校的师生所面临的挑战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门源县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学校的初始阶段教育的价值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为门源县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教育的价值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个性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新的学校,教育价值该何去何存呢?
        三、门源县寄宿制中学教育价值取向浅谈
        从社会学(群体学)角度而言,大社会和学校都是群体,二者在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这里成人指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为实施者教师,已习惯于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为一种心理结构,当他们再面对与大社会有同质之处的学校时,自然而然的把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带进了学校中,而忽略了学校的特殊性。一种理所当然的逻辑推理既然学校是培养孩子进入社会的,那么让孩子在学校中就熟悉社会中运行也好,如面对学校中残酷的竞争,一些人会不以为然的说:社会中本来就是有着残酷的竞争,言外之意即社会中既然有,学校中当然也该有。当初合并基层学校,成立寄宿制中学时,许多社会人士及学生的家长,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才支持合并。但是,我始终认为学校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适应社会。  由此来看,我们并不能随意的认为“学校是个小社会”。或者说,我们只能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运用。观念上认识清楚了学校和社会的区别,我们还要在教育实践上对过去错误的做法进行纠偏。为此就我下的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争取给每一个学生担任干部的机会现在很多学校班级中都是班干部“终身制”,且是好孩子才有资格做班委。据一个教授的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1470名学生中,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只是少数,而且,在有班干部任职经历的250名学生中,连续六年或5年任班干部者占半数以上,3年者所占比例更高。这势必造成好者更好、坏者更坏的效应,优势者会有更多发展的资源,而劣势者则越发的处于劣势,且这最初的优势仅仅是单性的评定──学习成绩。这是违背教育的主导价值精神的。我们知道,做班委对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及对公众责任感都是很有益的。而且做班委也会带来自豪感、自信心、责任心。我们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处在某“要职”上,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他们应享有的发展权利。
        2.各种奖励的名目应多一点正如刚才论述,可知孩子的潜力方向是不同的,有的擅长思考,有的擅长画画,有的擅长动手操作,有的擅长辩论,而且学生的兴趣也不同。我们应多组织一些活动,使每个孩子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多设一些项目的奖励,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优势发展,只根据学习成绩来奖励是极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
        新学校就应该走新路,在这个飞速运转的社会大机器上,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培养适合这个大机器的小小螺丝钉,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改进机器,让螺丝钉、齿轮们都可以和机器配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