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诊前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建议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银丽 杨敏
[导读] 前言: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诊考试内容——自然地理,这部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银丽  杨敏

       前言: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诊考试内容——自然地理,这部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
       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兼融。
       近几年高考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考察比重几近1:1,就算不同年份不同地区试卷各有偏重人文地理或偏重自然地理的现象,但变化幅度也不会太大。因此,学好自然地理的重要性,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
        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特别是其中的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也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试题多以图表作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同学们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考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因而,在自然地理复习时,同学们要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要根据老师的引导强化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提升处理图表问题的能力,力求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互换自如,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①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图不离手”,将课本和习题过程中遇到的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②将重要的平面图、立体图、景观图通过填图、绘图等方式强化记忆;③闲暇时要多看地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达到能在图上再现知识、熟练复述知识的程度。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比如看到“气压带、风带分布”,这几个字便能呈现“三圈环流模式图”;说到“洋流流向”,我们便能反应出“世界洋流模式图”。只要心中有丘壑、脑中有图像。我们从题中提取的信息便会更有效、精准!下笔答题,自然应对从容、如有神助!
        二.建立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1.建立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
        地理学科对事物规律的研究一般是从“什么时间”、“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出发的。初中区域地理侧重于介绍“在哪里”、“有什么”要求大家对知识点记忆多于理解。而高中地理则更多强调的是“为什么”、“怎么办”。可见,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系统学习的保障。
        2.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散射作用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教室里白天没有太阳直接照射却依然明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暑假大家要跑到山上去避暑、为什么“高处不胜寒”;8月份同学们入校以来的气温变化规律只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冷锋过境知识!!!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有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地理学习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考试就会侧重考查大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命题就坚持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为核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突出地理的有用性。
        3.建立跨学科的知识联系
        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知识联系较多比如《水平方向上运动的风》这一节,近地面和高空当中风的稳定状态,就需要我们结合物理中的受力分析去理解,牢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性质是始终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是垂直关系。只有把这些基本的受力分析理解透彻,我们才能根据结论去做题,如判断半球等。又如,我们常见这样一些地理试题,借用“丝绸之路”背景让我们判断沿线气候、自然景观;通过“郑和下西洋”案例去考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等等。所以学会把政史地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三.自然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技能
       1.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某种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季风环流、对流雨、江淮准静止锋、雪线、高低气压、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对这些特定概念一定要清晰明了,考试时,无需别人给你单独注释。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等,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弯曲、错位、断裂,我们的答题范围只能是:背斜、向斜、断层、地堑或地垒;而构造地貌是指岩层的弯曲、错位、断裂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要我们回答的要么是山谷、要么是山脊。
       又如,风力作用和风化作用:风力作用指的是风的侵蚀、搬运、堆积;而风化作用是指坚硬受温度、水、生物的影响,最终崩解、破碎的作用。
       对于这类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我们平时学习过程中应单独罗列出来,一一对比,找出差异。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应注重概括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准确分析其成因。如: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是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空间上分布为:东南降水多,向西北逐渐减少。因为我国东部为季风区,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补给,带来降水的主要是东南季风;而我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季风自东南向西北的运动过程中,受地形阻挡,降水逐渐减少。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理复习中,尤其是第一轮复习,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紧扣教材和大纲,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复习过程中没有新知识整个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巩固的过程,对于容易遗忘的知识,我们要不断地翻看。要作好与枯燥的知识作斗争,与自己懒惰的心理作斗争的准备。成绩才能不断上涨,地理才能转化为优势学科。
        我相信,同学们只要能够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地理学科中取得长足的进步,达到自己的目标。最后,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成绩进步、天天开心,在一诊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