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定法,育人有真心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尚聪聪
[导读]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题记

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一中西山学校  尚聪聪 050200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题记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改变,新的教学方式带来新的思考,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按下“暂停键”,而是克服困难,齐心协力,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在特殊时期进行了华丽的变身,老师们都当起了主播,师生连线,互动、协作,丰富多彩的课堂在“云端”有序地进行着。
        如何让思政课带有“温度”,触及灵魂,是新时代思政教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之一。我认为,这“温度”既来自于师生交往建立的感情,学生因“爱其师”、“敬其师”、“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来源于学生之间不断增进的团结互助的同窗情,进而从热爱同学、热爱班集体拓展延伸到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一、导其心——用信仰导航,课堂内容贴实际,接地气
        信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撑,为民族、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精神关怀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机制,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是个人或社会指向未来并指导现在的最根本的精神。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选择的坐标,提升道德境界,塑造道德人格。
        为了实现“导其心”,在线上教学开始之初,我们就对线上授课内容的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决定由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激发起的全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入手,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受益,在思考中成长,引导广大学生在体验同这场突然袭来的病毒英勇斗争中深刻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感受到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深厚的爱国情怀,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涵,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主动担当民族大任。
        二、导其情——用小事导入,授课形式为了学生、方便学生
        思政课承担着塑造学生完整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人”功能。如何化人,要先了解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时时处处为学生想事、做事,学生才能用爱传递爱。
        思政课提倡学生活动要基于真实生活,为了切实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展开议论。需要学习者通过搜集资料,理清现实障碍,各方交流互动才能达成。


探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议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期,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我们可提倡学生寻找自边的榜样,如医护人员、志愿者、基层干部、募捐者等,讲述其典型事迹,为其撰写颁奖词;可通过不同主体的角色扮演,如国家领导、医生、护士、军人、建筑工人等,探究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在具体岗位上如何做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的价值主旨;也可开展价值冲突类问题的辨析,即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率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议题,辨识市场不同行为主体的价值标准冲突,引发的不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从而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人心的现实意义,以及践行的路径选择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思政世界中展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有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对话、诘问、辨析、沟通分享,让教学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深入议题,形成教学共同体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思想、文化、行为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活动,这既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教师主导性和价值引领的过程。
        三、导其能——用责任导担当,课堂小助手服务学生,学生在互助中成长
        作为思政课程,既要对学生讲清理论,更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懂天下大事,做平常小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主动担责,服务他人,自觉践行,从而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服务学生全面成长。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评价的核心理念,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对教师、学校、课程与学生四方在实际发展中的需求予以满足,从而实现整体教育的调控,激活内在潜力,推动学生、学校、教师和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当然,不同类型的改革方式具有着不同的改革效果,因此,基于学生和教师为核心,开展科学适用的教育改革措施。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观察和测量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记录和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借助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形式,反馈真实的信息。学生的发展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成为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现代公民,思政课最终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
        以上三“导”,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堂内容,实现了思政课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带着感情,带有温度,让学生认识老师,了解思政课,掌握学习方法,强化核心素养,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更为学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纵然山河有恙,不敌人间盛情,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善美,白衣逆行,国土无双最美的“逆行者”,最英雄的“战士”以及所有疫情一线的工作者,我想对你们说声“谢谢”,愿历经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谢树平.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