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张贵银
[导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第二小学  张贵银  44112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呢?重视读的指导,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初读课文,应指导学生用朗读或浏览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应指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到文本中重点的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如在教学《神鸟》这篇课文时,在引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了课文采用了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写法。然后再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神鸟讲了几个故事,是哪几个故事?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分别品读每个小故事思考故事中的狗、猫、乌鸦分别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惨死在猎人、妇女、阿尔拜的手里,从中体会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最后再回读全文,思考:神鸟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为什么可汗最后说“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愿望:要做善良的人!在一次次的朗读中,阅读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愈来愈深刻。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品读重点词句是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找到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如在教学《猫》这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具体的句子体会猫性格的古怪。然后再通过个人读、齐读、感情朗读等形式品读这些句子,通过“说它……可是,……”“非……不可”、“踩印几多小梅花”“丰富多腔的叫唤”等句子体会矛盾的性格集于猫的一身,足见猫性格的古怪。通过比较读、创设情境读、想象朗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带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猫的喜爱,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仔细观察的方法,掌握围绕一个中心具体表达的写法,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为学生的习作提高了范例和指导。
        三、运用多种形式品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轻声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或段落,通过对比读、创设情境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个强者?”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齐读、个性化朗读、创设情境读、想象读、带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他们不曾感受过的生活,体会顶碗少年面对失败时的心情,体会他面对困难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明白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都不能气馁,不能退缩,只有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总之,教学中要重视读的重要性,要体现以读为本,为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