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邵温柔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厦门市柑岭中学 邵温柔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强烈,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越高,这要求教师要适时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关键词  语言艺术  合作探究  发散思维  数学价值  学习兴趣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日益凸显,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合作及情感交流,从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乐学数学、学好数学。如何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现结合课堂教学,我谈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语言力求准确规范,但对于层次差异悬殊的一个大班级而言,课堂上一贯采用生硬的数学术语教学必然会让相当部分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幽默、诙谐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例如,在一堂习题课中,全班学生正对一道提高题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一位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了”,全班同学为之惊讶,原来这个同学数学念得很一般,我请他上来回答,站了好久都没做声,脸却红了,我请他坐下,笑着说:“他知道‘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以后这位学生学习变得认真了,学生们的课堂发言也都更加踊跃了,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发言若有不足之处,还会有同学的补充、老师的鼓励。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往往会有少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开小差,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或学习兴趣引起的,教师引导要得法,尽量使用激励性或幽默的语言,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研究轴对称时,有一位学生眼睛呆呆的看着黑板,一颗心已经去仙游了,我没有惊动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当时,我故意把它画扁了,而且圆心画得特粗,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是圆,是轴对称图形。”,有少数学生回答说:“是眼睛。”我开玩笑似的说:“对,可以这样认为,我们都知道,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在课堂上‘听不听,看眼睛’,实在是恰当不够的。”话还没说完,开小差的同学早已纠正过来了。总之,对于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又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特别是判逆期的孩子。教师的语言暗示幽默风趣,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来。
        二、倡导合作探究,促进情感交流,激发学习热情。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侧重于纯数学的运算和逻辑推理,而是以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为背景,通过提出问题、探索思路,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势必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从问题中来,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武器,这是学生乐学数学的一大原因。针对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小组合作、小组竞争、课外攻关等渠道,营造一个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导演和主持人,在探索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师生的情感得以广泛交流,增进了师生的友谊,又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合作探究能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班上玩“抢30”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同学们各自选择了对手,班上顿时热闹开来,十几分钟后,请同学如实反映游戏的操作方法及胜负情况,然后发表对本游戏公平性的见解,尽管学生的层次不同、见解也不同,但经讨论后,最终达成共识:该游戏不公平,是一个偏向第一个报数人的游戏。在活动中,班级气氛活跃,好学生和差生都真正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差生不再是“被遗忘的群体”。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了生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诱导发散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接受各种不同见解的热情,保护学生的思维权利,才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从丢番图的墓志铭演算丢番图岁数时,学生们惊奇的发现:丢番图一生活到84岁,而他的儿子仅度过42个年头,看到如此悬殊的数字,我感慨的问学生:“有何感想?”,有一位学生回答说:“丢番图是一个数学家,在那个年代,84岁可谓高寿,因此我想,研究数学能使人长寿。”又如中国伟大数学家苏步青活了103岁,尽管数学与长寿没有什么逻辑性可言,但该想法却给学生增添乐趣,激活了发散思维。又如,在探索游戏的公平性时,有这样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抛掷三个筹码的游戏。准备三个筹码,第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二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三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两人中一人抛掷三个筹码,一人记录每次游戏谁赢。游戏规则: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的(××或○○或##),甲方赢;否则,乙方赢。显然,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在各小组的实际操作中,都是。我请学生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各小组开始忙开了,一会儿,各小组都给出修改方案。
        第一种修改方案是: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个是×的,甲方赢;否则,乙方赢。
        第二种修改方案是: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是××或○○的,甲方赢;否则,乙方赢。
        第三种修改方案是:掷出的可能结果有×○#、×○×、×##、×#×、○○#、○○×、○##、○#×八种 ,由此知道原规则甲方获胜的机会有6÷8=75%,乙方获胜的机会有25%,甲或胜的机会是乙或胜机会的三倍,故本游戏规则改为得分制:当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的(××或○○或##),甲方得一分;否则,乙方得三分。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方案。不管修改方案正确与否,都是学生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肯定,才能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四、体验数学价值,增添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中充满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思想、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数字揭示事实。教学中的一些例子让我们确实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这样的传染速度,经过5轮传染后共有多少人患流感?
        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人,第一轮后共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每个人又传染了x人,第二轮传染了(1+x)x人,列方程:
1+x+x(1+x)=121.整理得:.解方程,得(不符合题意,舍去)
        经过5轮传染共有,这种速度传染是很可怕的,我们可以体会到国家对新冠疫情防控的伟大。
        又如,某商人在一次买卖中均以240元卖出两件衣服,一件赚25%,一件赔25%,在这次交易中,该商人(  )
        A、赚32元;     B、赔32元;    C、不赚不赔;   D、无法确定。
        在解决此问题时,相当部分的学生会简单的思考为:赚25%可记为+25%,赔25%可记为-25%,因为+25%+(-25%)=0,故答案选择C。若稍作进一步思考,假设赚25%的这一件衣服原价为x元,赔25%的这一件衣服原价为y元,可列方程;,则;,由,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幽默、诙谐语言,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诱导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田丽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教育教学论坛.2010
[3] 赖藩培.对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探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
[4] 符宁娟.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教育信息技术.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