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鹏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浙江省慈溪市 315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已渗透于现代课堂活动之中。体育作为学生高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体质培养、素质发展、运动技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训练质量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创新教学手法、改善教学环境已势在必行。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体育的创新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教学;有效教学
高中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整体能力提升的“黄金期”,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有助于促使学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但在体育学科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素质培养,导致学生的运动技巧和体育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升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分析与探索,发现当前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学方式老旧且枯燥。部分地区的体育教学仍然存在沿用传统教法的现象,不仅教学形式老旧,还缺乏激趣的条件和手段,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上呈现不积极、不主动的问题,影响其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训练组织不恰当。部分教师在训练活动的组织方面,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大多以课堂任务为原则展开训练活动,导致学生在训练的质量和参与效果上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科发展。第三,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存在“主导”课堂的现象,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提升高中体育创新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引入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已成为现代创新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运动包含许多竞技项目,其高难度的运动技巧不易使学生直接掌握和理解,这对学生的运动热情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将复杂的肢体动作以其慢动作分解的形式进行展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把握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赛事的观看和欣赏,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团队配合的协作能力,还能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增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变化,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效果,帮助学生得到深层次的主体发展。此外,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其使用的时机和运用的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的画面刺激,降低学生的训练热情,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2、构建小组式训练,确保学生的运动质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因身体素质、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巧的学习方面呈现“断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引导手段和纠正策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基础,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构建以小组式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帮扶、相互锻炼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运动基础,提升对动作技巧的掌握熟练度,进而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
同时,在小组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搭配原则,保证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发展性,使学生个体与整体保持有效的发展状态,以此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训练小组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对抗活动或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可以在组间对抗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展开训练目标,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的。
3、开展小先生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大多以教师“主导”课堂的形式展开讲授,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基础认知,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表现,导致学生在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巧的掌握上存在偏差。而“小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驱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摆在首位,让学生作为“教师”进行讲授,这不仅能改善当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以学生的主观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展开教授,可以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组织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的发展,这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状态,灵活运用“小先生”,让学生在自我讲授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同时,运用“小先生”,可以让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学生乐于接受其“先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小先生”活动开展时应注意的几项要点: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讲授,避免中途打断和过多干扰,教师可以事后补充进行重点说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果。第二,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先生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实力进行选择和任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的能动发展。
4、注重游戏化引导,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趣味化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的游戏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游戏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游戏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较为老旧,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活动内容,导致学生的训练效果和参与热情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游戏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感知和游戏引导的作用,并根据具体的学情和训练内容,组织更为丰富、趣味、形象的游戏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此外,在游戏的选择、准备、引导、管理、评判上要着重把握,坚持适度、公平、公正、有效的组织原则,使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参与上得到更好的体验效果。首先,在游戏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生体能基础,选择体力适量的游戏活动,保证学生的共同参与;其次,在游戏的准备中,要仔细检查器材、道具等细节,确保游戏进行的有序、安全,并详细讲解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第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消耗情况、游戏规则的执行等方面,保证游戏活动处于可控、可管的范围内;最后,在游戏的评判上,教师应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一组成员进行认真评判,指出其优势和不足,进而端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对下一次游戏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小组式训练的构建、小先生活动的开展、游戏化引导的运用,不仅使学生的运动水平得到提升,还使学生的训练质量和课堂体验得到增强,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体育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良性发展。此外,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运用“小先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展开自我讲授、互动训练,既能锻炼学生个体的组织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整体的学科素养,实现其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创新教学探究[J].读书文摘,2017(20):221-221.
[2]张庆峰.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创新教学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1):246-246.
[3]梁明.新课改下高中体育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魅力中国,2017(36):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