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强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中学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6200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教育的主基调,而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来讲,其更加趋于具体可感的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此,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粗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对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而其中历史解释素养对于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以及缜密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言必有据的良好习惯。
一、历史解释素养分类
1、概念
概念是一门课程知识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而历史学科中的概念则需要历史解释素养来进行阐述和记忆,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支撑点。那么历史概念知识的本质是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事件及其内外部联系特征,而且具有时空间属性的知识。例如,“黄海战役”又名“大东沟海战”,爆发时间为1894年9月17日,具体经过:北洋海军护送运兵船至大东沟返航时,遭遇日本舰队,双方激战五小时,互有伤亡。最终结果: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自此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影响: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
3、因果
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的,没有前因后果也构不成事件,所以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往往也是研究和思考其内部诸多因素的切入点。一般地,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联系,从而得到一个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有一定启发和感悟。以“工业革命”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源于英国,对此即可展开对其中因果关系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为什么会是英国?”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产力等多方面进行解释。从而得出结论:英国是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得到了清除,并随着后续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使得英国成为了当时率先完成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国家,所以其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再发展的三要素,即资金、市场与劳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的原因。
4、类比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对于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也有着众多的评价,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对于诸多不同来源的解释,应该先明确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从其本质入手再去探寻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相同以及不同。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统一出发,以共同联系为根本来进行比较,加深对各自实质、特征及历史意义的认识。例如,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结束,此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从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五四运动为临界点,从历史背景、革命方向、革命性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明确各历史事件、运动的异同点,完成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归纳。
5、评价
评价在历史学习中一般多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需要一定的史实作为依据,且具有论证性。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评价,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去了解史实,并能够在充实的同时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结合自己的观点来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的语言表达,这也是历史解释素养初步形成的重要表现。比如运用教材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板块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评价思路和具体方法,学会结合历史背景来评价历史人物等等。
二、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方法及指导思想
1、史料解读,追根溯源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多种渠道的史料资源可以选择,比如文字史料、历史影像、照片、相关文献等等。回归教材来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除正文之外也增加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注解和课外拓展,比如表格、历史事件相关地理图、相关探究活动等等。对于这些客观数据,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来让学生学会去运用,从而习得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对史料的解读是更深层次历史解释素养形成的标志,而这也必须要经历循序渐进从表象过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相关史料时要注意来源的准确性、可信度以及客观符合度,而且还应该注重史料搜集的全面性,善于从多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历史表述能力和思维习惯。
2、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研究与学习历史的根本态度。唯物史观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劳动力等一切客观且具有实证性质因素的研究,此后也成为了研究历史规律及现象必须具备的素养。同样地,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物史观应该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有重要参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一切历史现象,并用来作为做出最终解释的主要依据。例如,马克思主义表明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其中社会生产力是推动其发展的必备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呈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上层性两个环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必然会发生巨大变革……
3、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同样如此,这是多文明融合碰撞后的结果。全球史观还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规律,比如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同一时空下的不同国家、不同历史事件往往都在遵循着个体促进整体统一的发展规律。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为人口迁徙提供了巨大方便,这也是为什么说其标志着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又为什么说其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4、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是人类,创造文明的主体也是人类。具体地,可以从物质生产进行划分,可分为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从社会结构看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等。
5、现代史观
现代史观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其二则是政治制度上的民主与法治化。除此之外还包含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等。但无论是何种体现,其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都需要明确任何时代的巨大发展都是以社会转型为标志。例如,在“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专题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去从近代化的角度来审视专题中的历史事件,从而联系现实得到启发和感悟。
6、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关注到历史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实际,从人民生活角度来联系历史发展,得出最终结论,这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该专题分别介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其中有较为丰富的照片和史料供学生学习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情境,真正让学生去了解到真实的历史。
综上,历史解释素养是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之一,学习历史应当从根本出发,正确、客观地去辨别和解读史实,进而得出结论,获得启发与感悟。
参考文献:
[1]王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微观史学应用——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26-27+14.
[2]孙莉.高中历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8.
[3]黄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8(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