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任圣梅
[导读] 地理概念知识作为学习和探究其知识和规律的基础与起点,
        任圣梅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第二中学(口镇)  271100

        摘要:地理概念知识作为学习和探究其知识和规律的基础与起点,贯穿于课程的各个部分当中,有效的概念教学对于学生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高中地理概念知识教学策略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概念知识;教学方法
        概念知识是一门学科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科学素养的评价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学生对于各学科中涉及概念能否理解和应用,尤其对于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概念知识,绝非仅仅地机械记忆,而是运用其解释相关事物和规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一、从兴趣提高出发,丰富教学手段
        兴趣是进行学习以及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当学习者对于目标内容有充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时,其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使思维等感官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进行高效的吸收和内化。基于地理课程来看,学习地理概念知识可以说就是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但考虑到学生并非会对所有概念知识都抱有充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善于对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灵活选用教学手段来尽量地贴近学生已有经验,从而使概念知识变得充满趣味,符合生活。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内容和范围都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个资料搜集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先自主对目标知识内容进行初步体验,进而极大程度上减少课堂上不必要教学时间的浪费,而且学生对于自己习得的知识也更会倍加关注,从而达到掌握牢固和持久的目的。
        总体来说,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以其在认知等多方面必定存在差异,对于学习以及情感的体验也必然如此。比如有的学生就习惯用视觉感官去进行对目标概念知识的学习体验,有的学生则更善于调动和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感知等等。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来运用多元教法实现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二、丰富教学情境,增强感性认知
        认知是人大脑对于客观事实的反映,可以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种层次。前者是对于事物表象的直观理解,属于较低的层次,而后者则更加偏向于事物本质,属于较高的层次。在经过不断的分析、总结、概括和归纳之后往往才能够获得理性认知,概念学习亦是如此。要实现理性的认知就必须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涉及到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利用到现有教学资源,以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来对目标概念知识进行生动化和具象化,使之成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感性材料。


        具体地,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首先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本身地理学科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很多概念知识都可以从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挖掘和提炼,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其生活认知经验并以其作为切入点来激活其探究兴趣,与此同时培养其问题分析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太阳辐射概念时教师可以运用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说明,并结合天气的变化来说明冷锋与暖锋的区别和概念实质。其次,通过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来化解疑难,使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概念知识变得清晰可见,以感官认知促进思维认知。那么具体对于单独性存在的地理概念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相匹配的图片、模型或是演示实验来进行讲解,比如自然地理中涉及到宇宙、地球部分的概念知识等等。而对于普遍性的地理概念知识,则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证来进行说明,以此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认知。比如讲解风化作用,就可以通过呈现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图片来引导学生进行直观观察,从而明确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除以上两个基本原则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演示模拟实验或是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方式来深化对于地理概念知识的认识。例如,在等高线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黏土来制作分层模型,演示河流的冲刷作用,还可以利用沙土、木板以及水平进行动态的过程演示,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深入分析本质,理清概念联系
        高中阶段的地理概念知识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来选用综合分析法和特征描述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从而帮助其深度剖析概念内涵,完成对易混淆概念知识的辨别,从而获得更加清晰和理性的认知。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变式来对概念知识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行强调,这种方法尤其对于自然地理专题中的概念知识有显著功效。变式可分为文字变式和图示变式,前者是根据概念知识的分类,来明确不同类型概念知识在变式表现上的不同侧重点,一般单独的概念知识都有着较为复杂的内涵和狭窄的外延,而设计此类变式则需要注重对其内涵的不同表现。后者是通过地图这一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来实现学生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比如在讲解气旋与反气旋时,可以利用图标来进行对比分析。列表分析可以使各区域不同要素得到清晰对比,尤其适用于相近或者相反的地理概念,以此来凸显其不同之处。再如冷锋与暖锋在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量等等,均可以通过图表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概念学习应当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自身的角色定位,灵活选用适宜且符合实际学情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刘娜. 概念转变模型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缑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与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3]邹凯东.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2):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