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黄美香
[导读] 依法治国是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黄美香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子江中学362261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想要彻底实现这个计划,首先要培养出一直能够担此重任的工作队伍,也就是人才保障是必要的前提。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人格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中,笔者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构成;内涵;注意点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从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上来看,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学生在对课程进行学习之后,能够具备学科学习后应有特点,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作为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做一个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以及通过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生活和正确的法律观念。从各个学科的教学目的来讲,均包含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正确认知[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生活理念,是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的三个内容。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目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也就是说,让学生具备公民道德感是当前的重要目标,而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为了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都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而且这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针对于“做一个具有责任心的公民”来讲,主要是由于素养的培养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决定的,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尊自律、敬业奉献、诚信待人等良好品质,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做一个明辨是非,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公民。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谓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拥有在社会生活中“守公德、在与他人交往中“严私德”的良好品质。简单来讲,即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拥有团队意识、保护周围环境、重诚信、自省、自律等。例如,教师在讲述《友谊的天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首先要诚信待人,同时严于律己、宽和待人。以此,让学生能够了解朋友之间相处之道。
        2、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是指让学生能够在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等方面具有积极表现,其中包括健康人格、珍爱生命。首先是健康人格,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其次,珍爱生命主要体现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的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例如,在讲到《守护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虽然身患重病,却坚强不屈的人物事迹为学生进行讲授,让学会能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健康生活。
        3、法制观念
        学生能够对法律的性质、作用等具有清楚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法律、守护法律、合理的利用法律。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内容讲授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法律,并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让他们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法律通行,让法律为他们保驾护航。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注意之点
        第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第二,该学科的最终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品格,因此,主要培养的着力点是让学生能够做一个言行一致、具有良好认知、明辨是非、健全人格的人[2]。第三,注意该学科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人文性、实践性、思想性以及综合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培养核心素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策略
        1、落实以人为本教育任务,实现自身素养的有效提高
        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严格树立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核心教学理念,既要注重传授给学生课堂知识,也要注重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深刻地理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性教学目标,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灵魂、有品格的优秀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讲述广为流传、感人至深的道德素养故事,向学生们进行交流与分享,使得同学们从内心接受道德教育,从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自己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凝聚成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2、创设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学习实际,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语境,引导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教学状态,并将自己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增强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样道德教育就很容易事半功倍。例如在家里的时候,要养成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的良好习惯,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孝心。当在排队的时候,要自觉遵守排队规范,不随意插队,引导他们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当进行社会活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担任交通志愿者,协助警察对于过往车辆进行指挥和监督,从而进一步维持道路秩序,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得他们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为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3、回归课堂本真,实现素质培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保持课堂初心,回归课堂本真,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规章制度存在敬畏之心,进一步树立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内心深处形成更加完善的道德价值体系,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内教学,要注重将课堂引入到校园之外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之中,使得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不能成为空话,而应该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之中,进一步帮助他们增强道德观念。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组织校外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既要内在修身,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也要兼济天下,增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社会群体的关怀,使得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作为主题,开展课堂辩论,将同学们划分为正反双方两个小组,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引导他们收集资料,积极备战,准备充分的论点和论据,并适当的传授一些辩论技巧。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道德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高度和道德认知,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综合素养和法制综合素养。
        结束语:
        对于初中生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能够做一个遵纪守法、具有责任心的好公民。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该学科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是非常合适的举措,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之后,对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重视,从而更好的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延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考试周刊,2018(08):144.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