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国
山东省蒙阴县第一实验小学新校区 276200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把教师又一次推到了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教师如何真正地实现角色转变?如何彰显阅读教学的个性美?如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三个维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实践。m.cnc0SlX2GstBPvVKIZ
笔者曾上过一些用新课程标准理念做指南的阅读教学研讨课,也观摩了不少外地优质语文课大赛课,自己还有意地关注过自己身边的研讨课。客观地说,很多课堂也较好地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些新理念,展示了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然而在阅读课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其具体表现在: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很多阅读课课堂里,教师抛出若干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尔后各组推荐成员展示各个小组合作成果。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对学生的发言左一个“好!”“观点新颖!”右一个“不错!”“见解独到!”,尽管有一些答案并不精彩甚至有错,也很少有教师指出。整个课堂教学,没有了教师的适时收放,没有了教师相机导向,没有了教师纠误纠偏,也没有了教师升格总结。如此行为是真正的曲解了“自主学习”含义。因为课堂上有了学生太多的“问题”,淹没了学习的中心目标;而学生所谓的“见仁见智”,也堵塞了课堂升格的途径;所谓的“张扬个性”,实际上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已经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丧失了教师这一“主心骨”,就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一个特殊的阅读主体,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宽广的知识面引导课堂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毫不谦让的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等主导作用。wwnc0SlX2GstBPvVKIZ
二、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了取悦于学生,有的教师把心思过多地用于课堂形式的设计,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淡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注重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而淡化了对语言的品味和积累,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并不实在的内容,而此举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点评后更是愈演愈烈。比如“小组讨论”,本来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不少的人改头换面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进而大加炒作,以致在一些教师看来,小组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有些教师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不少“讨论”,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笔者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而是认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适时适度,而且,在具体运用时都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如果讨论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新度,就不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一定的难度,就缺少讨论的价值;没有一定的深度,就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又缺少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那么,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未必好。
wwc0SlX2GstBPvVKIZ
三、重内容的“拓展”“迁移”,轻视文本本身的阅读
此举由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演变而来,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环节上的“时髦”。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频率本身并没有错,但一定要在吃透课文的前提下,而且对迁移拓展的材料也要精心选择,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要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要来一个“拓展”“迁移”,以为不进行“拓展”“迁移”,就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程教学新理念。于是,“拓展”“迁移”就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如此不分课型,“拉郎配”式的“拓展”和“迁移”,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绝对不可取。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走进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须知,在沙滩上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wwnc0SlX2GstBPvVKIZ
四、过分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阅读知识结构的构建
近年来,在一些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文章中,“人文性”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提倡语文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问题就出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该强化语文“人文性”。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联想成一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有的虽仅出现于一堂课的某一环节,但也会给人以“高处不胜寒”之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昭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语文教学撕成两张皮而顾此失彼呢?
五、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直观效果,激发阅读兴趣,但不少人却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一种“标签”来追求,甚至把阅读教学的成功完全寄托于电教手段上。特别是上公开课,什么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等轻重“武器”一齐上的阵势已屡见不鲜。由于不明白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加上对课件的设计又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课堂上的尴尬在所难免,即使是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快速地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深入的思考;过多放映影视片断,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而过多的音乐,也干扰了学生阅读。凡此种种,贻害匪浅。.cnc0SlX2GstBPvVKIZ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不倦地探索,也要冷静地反思;既不要因“避免失误”而制约改革的步伐,也不应以“难免失误”而无视进入的误区,很显然,心得课改并没有否定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因而,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准确把握语文课标的精神,就显得异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