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 朱元贞
[导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

        朱元贞
        于都县马安乡上宝小学     
        摘要: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越发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将具备对计算机应用和办公软件使用的初步能力,这就为他们搭建起了对文化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对农村小学来说更是如此。我国近几年实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及,农村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就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在已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学校只是停留在课表上,信息技术课没有上信息技术课,给语文和数学占用了,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师生完成的只是文字资料,来应付上级检查。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
        信息技术虽然作为必修课在学校开设,但还是有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学校,信息技术课老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而成为学校办公或教学资料整理的打字员、统计员,信息技术教师完全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辅人员使用。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课教师无精力钻研教学、进行科研,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等问题,计算机教室成了学校装点门面、抬高学校声望的工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考试科目,很多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直到现在仍面临着能否进入课堂的问题。在很多农村,有的学校因没有师资无法开课,有的仅仅是“摆摆样子”,应付检查等。
        (二)计算机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就现在而言,一星期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讲理论,还要演示操作,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基本不足,更不用说熟练操作。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微机教室,机器数量少,导致上课时2至3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上机学时明显低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学时。学校微机室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提高。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职教师 教学科研水平不高、任课教师和课时不稳定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搞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都离不开教研和科研。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但考试分数仍是学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为提高升学率和学校知名度,有的学校在面临“重要”学科的考试或竞赛时,信息技术课就会无故被语文、数学等“主”科占用。任课教师的随意性与课时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不正确的认识。
        现状表明,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中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正规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导致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知识化、专业化离要求相差甚远。信息技术课非考试科目,教师的教学成绩很难体现出来。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单位的评优、评先基本沾不上边,外出参观学习或参加教研活动也轮不到。特别是在评选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的时候,由于学科原因和名额的限制,使一些教师没有机会参评。
        (四)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高。
        虽说现在乡镇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只是在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且大都安排在边缘课节。即便是一节课,有的学校也不能正常上课。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等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和督促。
        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高。

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对教学过程缺乏精心设计。绝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顾学科特点,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要求,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操作性很不相称。
        (五)缺少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得不到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由于教师太少,未设置该门学科教研组,信息技术教师缺少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在机器少、学生多的情况下如何开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常常无法解决。
         解决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投资只考虑添置硬件设备的状况,做到硬件、软件、教师培训三者投入并重。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应不断地升级教学计算机硬件,使教学计算机配置能跟上系统和软件更新潮流,这样各种新的、版本较高能适宜且学生感兴趣的实用软件,能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更有兴趣,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主性、能动性,改善师生间的互动性。
        (二)保证课时量,加强实践,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严格按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时数上课,不得随意增减。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有些教师虽已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但因为容易出现乱、吵等难以控制的窘状,干脆故步自封,停止探索和改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反思,做得不够的地方应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对策,不断进步,实现学生主体真正的发展,教学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 加强教学科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以提高各镇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网络的维护水平,以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实施。
        (四)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让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加合理。
        信息技术课程要实行“过关制”,实行“等级制”,信息技术课程的成绩合格,作为学生参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优秀少先队员”等的前提条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只有务实、有效合理的评价,才能改进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已经开展,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对此重视起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老师,我们需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及时反思,不断探索。我深知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决心上下而求索,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新路,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彭志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09.
        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李冬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