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维
四川省什邡市什邡中学,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618400
摘要:为了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避“满堂灌”之嫌,有的教师在课堂就大搞“满堂问”、“满堂演”。本文就对生物课堂中出现的“满堂问”“满堂演”现象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生物课堂 满堂问 满堂演
1背景
最近若干年,人们特别重视教学改革,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对“满堂灌”现象异常敏感。因此,有不少教育管理者就把一个教师的讲述、讲解(不管讲得如何)全都视为“灌输”,以致连讲得很精彩的教师也不敢在公开课中亮相。还有些教学管理者听课时以秒表记录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教师讲解的时间,并且以学生“动”的时间来衡量教学改革程度的尺度。为避“满堂灌”之嫌,有的教师就大搞“满堂问”或者学生“满堂演”。这种看似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收效有多大?
笔者最近听取了《基因突变》一节的公开课,教师先后提出了下列一系列问:比较几只鹦鹉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变异的分类?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形态区别?为什么会患病?基因突变的定义?结果?意义?特点?. . . . . . 整堂课提问次数达40余次,课堂很“热闹”,因为所提问题的答案基本都在书上,学生看着课本朗读都能回答正确。表面上看来,学生是掌握了所学知识了,但学生在回答时只是对着书本读了一遍,并没有真正经过大脑“加工”,对基本概念只是在文字下加了一条线,如果让他们合上书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复述一遍,可能很多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来。在《血糖调节》一节的课堂上,由学生自导自演一个“情景剧”:十多个学生上台,分别模拟血糖,肝糖原,胰岛素. . . . . .表演十分热烈,表演结束后老师再让学生完成“翻糖卡”的实验,学生完成练习,最后老师总结血糖调节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也是积极性很高,课堂热烈,老师基本上不写板书也不讲。但是,以上模式真的有用?像这种“华而不实”的课堂很值得我们反思。
2问题及思考
2.1教师提问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时切忌学生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不问。例如:比较几只鹦鹉的不同,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形态区别,就无需问。可以提问学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将分别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此问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定义的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时切忌平铺直叙,没有层次。如:提问总是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样的提问谈不上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另外,有些问题没有趣味性,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力调动不了他们的主动性,例如:问“什么是遗传和变异?”;“什么是光合作用?”等等。
教师设问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作周密的安排,包括什么时候提问,提问谁都要有计划。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难度适当,所提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能解决的,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时,要由浅入深、浅中有深。对一些较大的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较小较浅的问题,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下去。教师提问时切忌让个别学生回答时间太长,或者次数过多而不顾及其他学生。也切忌提问后而不作回答,对所提问题一定要解决。
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倾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或者给予鼓励。
2.2讲授法并不等于灌输式教学
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固然容易滑入机械灌输的轨道,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灌输式的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而不顾所讲授的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成新的体系,即被学习者完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讲授法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不能误解为老师在作“讲授式”教学时,学生就一定是在进行“接受式”地学习,这不像给东西那么简单,因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在讲授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再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心的设问、生动形象的描述、得体的体态语等等,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生命观念,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
2.3客观对待各种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绝对正确无误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教学方法最好,其他的都不行。例如: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的教学中,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以及四种碱基的中文名称,英文代号都要向学生“灌输”。即使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去发现碱基的结构和化学组成,那么碱基的名称及代号又怎么去发现、探究呢?又如,在《基因的表达》一节,如果完全由学生看书加教师提问的话,那么一节课下来之后,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会昏昏然不知课本所云。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学生活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也是在老师精心准备并设计的一定问题情景下,思维和方法上的合作交流,而不仅仅是坐在一起,一同做题,并派一位代表来回答。如果不合理指导,不创设科学的情境,在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学生的“表演”也只能流于形式。
所以,教学方法不存在“年龄”和“退休”的问题,关键是它对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用。讲授也罢,探究也罢,没有最好,只有合适与否。
3结语
教师庸俗化的“满堂问”不仅没有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实际上还在利用提问的方式在给学生“灌”。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问题转换频繁,学生应接不暇,且问题难易无度,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不能产生扩散思维,结果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回答常达不到要求,于是学生的兴趣逐步淡薄,反应逐步麻木迟钝,探究问题的激情最终以敷衍来替代。
无意义的“满堂演”对学生的思维也没有调动作用,而学生在“演”的时候也是在利用课本,练习册向学生“灌”。学生对某个生物知识要“演”出来,要求是非常高的,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素养的形成,不可能“演”得出来。
要消除“满堂问”、“满堂演”的弊病,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改进提问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且要从课堂结构上做整体的安排,把各种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提“问”的调节控制作用,“演”的升华作用。作为生物教师要掌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用法要求,创造性地运用,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在新课程的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合作探究的今天,传统的讲授法仍应占据一席之地,与其他诸多教学方式呈多元并存格局。因此,我们不但不能简单否定讲授法,而且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它加强研究,如研究教师在何时讲、何处讲,该讲什么、讲多少;研究教师如何将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等等,让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放射出时代的光辉。
4参考书目
[1]侯万儒,米志平,唐柏林.现代生物学教学论,第一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3
[2]陈桂生.教育实话,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作者简介:刘冬维,男,汉族,籍贯:四川绵竹 生于:1981-12,职称: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