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校园安全向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每个师生、家长都息息相关,是中小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但是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在全国各地校园内已经普遍存在,严重危害了中小学校园安全,而且在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夸张渲染后,给学生、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频繁发生的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反映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本文通过概述中小学校园欺凌概念、现状以及事件发生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从而有效预防和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维护中小学校园安全,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欺凌 思想政治教育 预防对策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给学生、校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我国相关部门多年来对校园欺凌问题一直都很重视,为了有效应对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多个部门做过就校园欺凌事件做过调查研究,也颁发了多部通知、方案等文件。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从社会学、法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探讨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网络媒体报道的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更是让人感到震惊。笔者梳理2019年媒体所报道的部分校园欺凌案事件,发现2019年3月在福建省莆田市的莆田外国语学校内,一名14岁的女生遭到三名男生围殴的校园欺凌事件;同年4月6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某村处小树林中,多名低龄女生遭受他人掌掴、脚踹等肢体 “欺凌”;同年4月23日在甘肃省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发生14岁男生被五名学生殴打导致昏迷后抢救无效死亡案事件。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全国多个地方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导致被欺凌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可见校园欺凌问题依然严峻。
一、校园欺凌概念定义
“欺凌”(Bullying)一词的研究最早始于北欧,与其同义的表示词语有欺负、欺辱等,当欺凌的事件逐渐发生在校园内,校园欺凌一词开始被公众认识,它给校园环境和师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分析。很多国家确切地规定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DFES)对校园欺凌行为做出了官方界定“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但是某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在特点的情况下也被视作欺凌行为;个体或群体有目的的施加有害行为;失衡的力量使得受害者的个体感觉失去抵抗。”[ House of Commons Education and Skills Committee(2007),Bullying,Third Report of Session2006-07,P.7]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11月22日联合中央综治办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概念的界定,《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17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二、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缺失。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与未成年人涉嫌违法犯罪相关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但都是立足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免受伤害,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自我防范、矫正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规定都是应该怎么做,而没有具体应该怎么做。对于未成年人触犯法律的惩戒,仅仅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根据现有法律,对于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施暴者,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和家庭应当相互配合并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但最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或者责成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严加管教。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并且对于年满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的人只有犯八类严重暴力犯罪的需要负刑事责任,并且按照法律规定还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很多未成年人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相关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成为了“杀人不犯法”的保护伞。(二)学校教育的不足。当前教育形式下,小学生面临着“赢在起跑线”提前打基础的应试教学压力,初中生更是面临着中考选择重点高中的升学压力,现在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往往与班级成绩挂钩,导致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灌输,只是单纯的背诵服务于考试,导致学校教育只注重智育而忽略了情感和道德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弱化或缺失。一是暴力型家庭。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产生分歧和矛盾时,缺乏耐心沟通,往往诉诸于暴力解决,让孩子屈服,给孩子形成错误示范,会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
二是溺爱型家庭。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很深,将孩子学习成绩的友谊程度作为物质交换的筹码,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能换来自己想要得到的奖励,长此以往会形成唯学习型孩子,导致孩子对现实中的问题和困难感到恐惧,形成自我悲观、缺乏信息、逃避现实的性格。三是急功近利型家庭。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只用语言告诉孩子怎样做,因为而是应该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行不言之教,对孩子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当今家长无法正确处理社会功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注重技术和能力方面,忽视了思想情感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
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个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校园欺凌事件都是由具体的欺凌者采用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具体行为并对被欺凌者造成了一定程度伤害的事件,只要制止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具体欺凌行为,就能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改变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思想观念,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的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提前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正确处理自身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能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一)从学校层面上来讲。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守旧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推陈出新。2016年 11 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欺凌案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要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从内容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从内容的编排上也更加遵循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尊重中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规律,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相信所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因为思政课教师往往要在学校课堂上面对上百名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在面对学生消极反馈和社会负面影响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的,进而会影响在学校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理论自信和教学自信,能够对自身的理论和教学进行充分的肯定,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传授者和促进者能够对授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要坚持针对性、创造性、综合性的要求,既要符合实际课堂情况,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课堂环境以提升教学效果,又要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开启自我思考,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状态。要改变“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书本上抄”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要改变在课本上划重点、背概念、记答案,单单把思政课作为考试的提分项的教学方式。要在真正意义上把思政课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从家庭层面上来讲。我们都知道学生具有向师性,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更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性格形成和处事方式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孩子在后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父母二人自身素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在“棍棒式”家庭教育模式下,父母要求孩子对自己的命令要绝对的服从,否则就会暴力相加,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习惯于对父母行为的模仿,遇到事情也会采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在校园环境中就容易产生校园欺凌事件;在“溺爱式”家庭教育模式下,父母对孩子的诉求往往是全面满足,对孩子的过错往往是纵容偏袒,这样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大都会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处理同学之间矛盾摩擦时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考虑问题,没有是非观念,往往会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容易形成校园欺凌事件;在“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父母对孩子的诉求采取漠视和放任的处理方式,缺少沟通交流,不履行教养义务,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无法感觉到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体会不到情感关怀,容易形成自以为是、任性固执的性格。因此父母必须进行自我再教育,正视自身问题,改变教育模式,用正确的方法排解家庭压力,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在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长要积极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防止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给孩子带来的恶劣影响。
(三)从社会层面来讲。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上不断滋生和蔓延着诚信缺失、心态暴力化、潜规则盛行等不良倾向的社会风气,严重侵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取向。因此,各行业部门在社会上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主流价值思想,创造和谐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法律层面存在的不足,相关部门应该专门调研部署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是制定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和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加大对校园欺凌施暴者的惩处力度,形成强烈震慑力,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三是整治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环境。学校周边环境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周边如果开设有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会导致社会闲散人员长期在学校周边聚集,形成鱼龙混杂的复杂环境,这种复杂的周边不仅会对学生自身安全造成危害,而且还会引发学生对“社会大哥”“江湖义气”的效仿,在学校发生欺凌和打架事件。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学校周边安全巡逻,加大学校周边犯罪的打击力度,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总之,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中小学生自身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认知水平,全社会应当一起关注并支持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使中小学生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