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江宏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泉州 泉港 362801
摘要:时代在进步,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政治课堂在给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培育上功不可没,也促使教师构建更合理的教学体系。本文从课堂情景模拟、政治问题辩论、社会真实案例剖析、政治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力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方面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策略;高中政治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如何在教育阶段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堂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引导上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综合素质上得到普遍性提高,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意义重大。
一、创设课堂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为了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形成共同理想。【1】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情景模拟的创设,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可以加速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第二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时,可以选取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作为情景模拟,利用多媒体放映遵义会议的图片,以便让学生们更加身临其境的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绝地求生紧张感。在情境模拟结束之后,选取遵义会议前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变化方面的图片在多媒体放映,通过前后对比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开展政治问题辩论—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为了让学生在核心素养渗透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最终形成一个价值判断标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为选择。通过开展政治问题的辩论,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取得的成果、发展方向。同时这种辩论的气氛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比如,教师在讲第二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把探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哪个好作为辩题,让学生自由的分为两组,就两个国家制度的优劣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教师要确保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转变相结合,并控制辩论活动的方向:为什么中国最后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辩论完毕之后加以总结,及时让学生们对本次辩论结果反馈,不足之处下次及时弥补,争取今后每一次政治辩论都能使学生的理性精神上一个台阶。
三、剖析社会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为了让学生心中有有一杆秤,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件社会上发生的真实案例会使教师的讲解更具有真实性,真实的案例也会使学生们在听课后更加信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剖析社会真实的案例,分析所选案例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所带来的的危害。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比如,教师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以2020年3月24日“事发朝阳北路!轿车与摩托斗气最终翻车!作为案例,通过事故发生后双方的态度来推断发生事故的原因,进一步剖析该行为的危害。它不仅仅是对于交通造成极大的影响,更是对于生命的不尊重。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使法治意识在学生脑中警钟长鸣,时时刻刻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法治意识,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仅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还能做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积极主动地肩负起社会上的公共责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培育创造机会。比如,教师在讲解第四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将新时代的新思想“坚持文化自信”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到保护地方文化的志愿者当中去,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领略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外还可以在志愿活动中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加入并监督到保护传统文化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结语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如何一步步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生的心中,需要教师以学生未来为着力点,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努力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敞开心扉接受核心素养的熏陶。希望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每个人都能培育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纯洁.高中政治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8):15-16.
【2】江婷.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课堂活动的构建策略[J].高考,2020(0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