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袁江平
[导读] 习水县教育体制改革,撤销教工站,中小学分开单独管理,

        袁江平
        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中学  564619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习水县教育体制改革,撤销教工站,中小学分开单独管理,乡镇内中小学教师和学校之间联系很少,数学教学衔接出现断裂。
        九年义务阶段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打基础的教育。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小学的步伐走的比中学快,比如在学籍管理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上,近年来小学基本取消了留级制、百分记分法和升学考试,在落实减负方面步子也迈得比较大,与中学比较,这些措施的落实,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而初中校由于升学竞争的压力依然存在以及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落实减负方面较为谨慎,这就产生了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中的不平衡和差异。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贵州省数学乡村名师工作室,落户同民,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列为研究的主题内容,其中作为工作室成员之一的我,主动开展本镇内小初衔接工作研究。
        笔者将发现问题申报县级课题,经过2年多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围绕从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变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几何拓展,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等特点。重点抓住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衔接,教学方式衔接,学生学习习惯衔接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须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作为中学老师,笔者仅从中学的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代数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抽象化。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2)、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
(3)、对于计算,小学重在演算。而到了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做到每一步都要想一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

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1)预习方法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跟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平时的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复习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去复习总结。我们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工作尽管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课题组成员教学及学校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完成课题材料的汇总及总结,使研究成果的总结出现滞后与迟缓现状,研究成果也不能快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2、同样是时间和工作安排问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及探索中去,对教学的反思总结不够。
3、由于实际条件限制,我们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学层面,对小学角度的研究有所欠缺。
4、未能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衔接教材,成员教师认识不足,水平有限,担心成为教材的重复或教辅资料的翻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变相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故全体成员不赞同编此教材。
四、结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在收获良多,但对于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内容虽没变,但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全县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共同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