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小丽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肩负自身职责,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合作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合理利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小学数学课堂,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逐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对于自身成长及发展的重要影响,促使学生稳健成长。除此之外,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同样是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更新与优化,也是数学教学水平提升的动力源,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应用合作学习法,将逐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高效学习、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思考,在思考中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提升与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接下来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法的实践与应用路径进行分析,做出如下阐述。
一、做好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极具必要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众所周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力不足,加之自控力薄弱等,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易产生抵触情绪,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存在溜号走神或其他无法参与课堂的行为,以上现象的出现将一定程度的降低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1]。
基于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实效性,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针对性的运用合作学习方案,将合作学习理念融于小学数学课堂,使学生在合作与探讨中深入思考、全面分析,在思维碰撞中自我完善与自我成长,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终成为数学课堂的参与者与支撑者。
在应用合作学习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特征,给予相应的引导,切实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全面参与小学数学课堂,大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学生将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丰富的数学知识,拓宽知识范围、夯实基础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夯实基础[2]。
比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相关数学知识时,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与平均数相关的数学概念,部分学生在初步接触这一概念时将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学习思维混乱,学习步伐缓慢。此时,教师就可运用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力与理解力,首先将班级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用具平均数发给小组成员,教学用具可以是均分的小树枝或是纸条等等,确保用具分配的平均与公平。在用具分配完毕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每人几个教具,几组数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设置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分析。学生在探讨中容易出现问题,因某个专业知识产生质疑而争论不休,这一现状出现后教师应有效引导,给予足够的耐心使学生意识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应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人以足够尊重,以此为前提,探讨主题信息,避免超出讨论范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将会更加明确,避免了学习方向上的偏颇。学生在探讨中将对平均数这部分数学知识产生深刻认知,在头脑中加深印象,使得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扎实[3]。
二、做好责任分工,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法,应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以此为前提,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是学生具备明确的、详细的分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自觉参与数学课堂,在课堂合作与学习中高效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分组环节,教师应将分工作为合作学习的重点,采取科学的分组方式,保证分工的明确性与公平性[4]。过程中可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确保组内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所谓的异质分组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个人品格等综合考虑,本着互补原则,将不同特质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达到1+1>2的组织效果。而后,做好人数控制,在妥善安排组内成员的前提下, 引导组内成员推选出小组组长,由小组组长与组内成员共同探讨,通过协商与沟通后进一步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尽可能确保分工的公平性、公正性,并保证组内成员无异议。这样的安排与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规范性与秩序性,从而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同时,也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行为,不可独裁专制,而是要充分尊重他人,以耐心的态度帮助学生完成课题探讨[5]。
接下来,则是要合理控制组内人数,小组成员人数不可过多或过少,控制在6人左右的范围,从而便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最后,则是要设置对应的讨论规则,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自由讨论,严谨围绕主题内容深度分析、全面探讨,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其他组内成员进行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弥补后进生学习能力的不足,总而言之从全局性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有教师的正确引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阻碍,明确的分工以及合理的分组方式,都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对于自身的影响与促进作用,进而愿意参与小学数学课堂,在意见阐述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整合,理清学习思路,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仅能拓宽数学问题的解决路径,还能提高解题效率[6]。
三、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避免形式化,纸上谈兵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甚至会阻碍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从多维度入手优化合作教学模式,比如,掌握良好的合作时机、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给予学生深度鼓励等等,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鼓励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恰当的鼓励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讲将是巨大的推动力,助推学生高效学习、稳步成长。比如,在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面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产生了放弃的想法,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提起信心,给予学生以精神鼓励,以“再想一想,想一想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探讨,老师相信你们这些小大人一定可以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将更具学习动力,逐步明确自身的价值,找寻所属存在感,以此为前提,学生也将主动参与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探究中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联系知识点,使得知识有效衔接,最终凝结为有机的知识体系,有效夯实数学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法的实践与应用思路进行分析与探讨,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本文所做分析可为有关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明确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方向,将其落于实践,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贠维.小班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分析[J].考试周刊,2020,24(71):83-84.
[2]周德忠.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7(9):194.
[3]王铨.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20,17(25):193.
[4]刘江龙.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41(77):58-59.
[5]朗卓顿珠.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意义与途径[J].读与写,2020,17(26):147.
[6]张清桂.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3(7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