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课本习题潜在功能,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顾新峰
[导读] 在小学课程教学环节中,课本习题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顾新峰
        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    211100
        摘要:在小学课程教学环节中,课本习题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程,提出老师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数学课本习题与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复习阶段相结合,促使学生做到在课前找的学习疑点,在课堂上掌握学习难点,在课后及时复习学习重点。通过老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全面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课本习题;数学思维能力
        
        前言:数学课程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学生未来进行专业选择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主要教学课程,老师通过将课本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本习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及时巩固知识点。
        一、在课前预习阶段有效结合课本习题
        充分发挥课本习题潜在功能,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在课前预习阶段有效结合课本习题。数学内容具有知识点多且比较独立的特点,只有做好预习工作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在预习阶段,老师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对课本内容有基础的了解,更重要是还需要使学生通过练习课本习题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疑点,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预习阶段老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来发挥课本习题的作用,这里以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负数的认识》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步,老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本理论内容,对课程内容基本组成有基本了解,如:负数的认识、负数的读法等基本内容可以在预习阶段进行学习;第二步,老师提出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如:“什么是负数”、“负数的特征”、“如何区别正负数”,通过布置习题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步,老师从课本习题中选择恰当的习题作为预习阶段必做题,主要以引导学生了解定义为原则,在这课中老师可以布置练习一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作为预习阶段的练习题。在数学课程的预习阶段中,老师从以上三步进行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本课本的理论内容和促使学生在预习阶段了解自己关于本课知识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指导,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课堂教学阶段有效结合课本习题
        充分发挥课本习题潜在功能,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二步就是在课堂教学阶段有效结合课本习题。在小学数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主要依赖于老师教学,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有限,因此老师必须在有限的条件里最大限度的进行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做到课本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对难点知识加以练习和讲解。
        例如:要在课本理论内容讲解过程中穿插课本习题进行解释说明,这里以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多边形的面积》为例进行教学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如下步骤。

首先,老师先对多边形面积定义进行解释,如:如果一个图形是由三条或者三条以上的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则这个图形称为多边形,它的面积就是封闭区域的大小。这里老师可以课本中的第一部分的图形作为案例进行说明,通过网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表达;其次,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多边形面积,以网格线为背景,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拼凑法,将图形拼成熟悉的长方形,然后进行多边形面积计算;最后,由以上知识引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可以选择课本练习二中的第二题作为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使用计算公式。通过在教学环节结合课本习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理解理论的能力和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
        三、在课后复习阶段有效结合课本习题
        充分发挥课本习题潜在功能,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三步就是在课后复习阶段有效结合课本习题。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盲点,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阶段的问题,同时对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学习,但是课前和课后的学习都是短暂的,需要利用课后时间进行习题练习,才能做到及时消化知识和巩固知识。
        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这里以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多边形面积》为例进行说明。这部分的课本理论知识较少,但是这课是教学重点同时可是教学难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老师在课后习题布置中,第一点要以先计算后应用为习题布置原则,即老师先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然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习题布置顺序如下:练习二中的第6题、第12题、第2题、第10题、第4题和第5题;第二点要以由简单到难的原则进行习题布置,即先练习单个多边形面积计算,然后练习多个图形组合的多边形面积计算,习题布置顺序如下:练习三的第2题、第5题、练习四的第1题、第2题和第7题;最后,在课程知识全部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做完所有剩余练习题。通过采用循序渐进的课本习题布置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总结:本文提出数学课本习题对于老师进行数学教学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老师通过在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复习阶段有效的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春玲.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育研究——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J].中小学电教,2020(05):66-67.
        [2]梁艳薇.练出新意,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以“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练习课”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9):106+108.
        [3]许璐.游戏教学法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