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产红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一小 56450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发展理念已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之中,不仅给学科教学的教学手法和组织策略带来创新,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体验得以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公式的掌握过程中呈现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特点的基础学科,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科发展,还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阻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活动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状态。对此,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1、主体作用不明显。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本位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质量,还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2、课堂形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课堂细节和组织策略的创新,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兴趣不足、理解不透的问题。同时,部分教师在环节的组织方式上,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进而致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和认知发展不尽如人意,影响其课堂教学的质量。
3、学生主体发展不均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不足,未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化现象,进而造成两级分化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当前教师教学组织中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一点问题。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结合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场景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角度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情境,合理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氛围的引导下加强自身的探究兴趣,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目标。
例如:在“测量”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可以借助测量工具进一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掌握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对此,我将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物品,如硬币、课本、文具盒、积木、牙刷、粉笔、铅笔、曲别针等,指导学生运用直尺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引发学生对生活事物的测量兴趣。“老师,牙刷长16厘米。”“老师,这个粉笔长5厘米。”“老师,这个5角硬币长2厘米。”“老师,这个曲别针长2厘米8毫米。”通过将生活事物和场景的布置,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
同时,对于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将生动形象的数字画面进行展示与观看,还能降低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进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具体知识展开能动学习,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考虑到这是关于空间观念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从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长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应用,为了使学生从中找出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利用微课资源,让学生对其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长方形的直角特点。随后,我借助多媒体投影技术,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特点展示给学生,并以动画特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剪裁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而正确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老师,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是一样的,还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老师,我发现正方形四个边长都是相等的,也都是直角。”通过信息手段的运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开展游戏活动,增强学生课堂体验
游戏是学生喜爱且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将游戏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游戏活动的渗透与开展,还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教情发展,灵活开展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把握其主体的发展水平,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了解倍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为了锻炼学生的计算和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组织学生以“快乐对对碰”为主题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所说的数字倍数进行自由站位,加强学生对倍数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跑动站位,同时,部分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还能发现自身的计算错误和理解问题,进而主动寻求帮助,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4、注重个体发展,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呈现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上存在偏差,进而逐渐与其他学生产生差距。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把握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学习能力,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需求。此外,在兼顾个体发展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整体的进步,合理调整教学此类额,进而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学情问题,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学习基础,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我还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扶、学生与小组之间的共同发展。此外,根据各组的学习情况,我还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如“工人师傅给学校的图书馆铺设瓷砖,上午铺了,下午铺了,请问还剩下多少瓷砖没有铺设?”“一个大西瓜,哥哥吃了,弟弟吃了,请问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通过小组合作的运用,既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情发展,又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创设、信息手段的运用、游戏活动的开展、个体基础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还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生活出发、从游戏渗透、从主体发展等方面,既能降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更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的深度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这对实现学生自我主体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娜婷,吕纬纬.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7(5):124-125.
[2]王福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7(30):78-78.
[3]孔祥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7(12):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