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张声杰
[导读]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同样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时期
        张声杰
        衡阳市雁峰区公益小学 421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同样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学科由于其知识零散,相对抽象等原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但是部分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对如何进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感到苦恼。对此本文就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参考,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相关探讨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相关的讲解,提高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立相关模型,培养学生模型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置具体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了讨论。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讲解,确立教学目标
        若想进行高效的数学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同时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相关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放相关的预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此外在教学时,还可以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集中讲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习信心。
        例如教师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讲述相关的目标即,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探索,能够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对相关的重点进行讲述,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前的演练,比如30x12=?20x11=?通过相对简单的例题,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逐渐加大难度,比如设置17x11=?在进行相关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层次划分,同时对学生的题目进行检查,发现学生对17x11=?在运算中出现了错误,所以教师可以对此进行讲述,将17看做20,我们就可以看做220-17x3,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其他的计算方法,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相关例题,进行思路讲解,提高运用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信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而若想培养学生的信心,就需要学生逐渐了解相关的知识运用方法。结合相关例题进行简单的讲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便捷的方式,所以在进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关的例题,并带领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讲述相关思路,使学生提高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相关内容时,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比如:现在有一只小猴子摘了15个桃子,想要将这些分成5份,那么一份是多少?学生经过相关的思考,最终进行回答:15/5=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相应的讲述,比如被除数、除数、商,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出其他的例题,让学生发现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除法知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个算式,比如216/4,教师可以用竖式的方式,直观的讲述相关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的课下作业,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家长加以监督,实行家校合作的形式,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合信息技术,培养直观想象,提升理解能力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在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多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同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有一部分涉及图形,学生对于图形知识的理解有限,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结合信息技术,培养直观想象,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
        。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往往需要画图,来表示三角形的高,垂线等相应的知识,为节约相关的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个三角形,根据其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讲解,同时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绘制思维导图,就三角形的种类进行简单讲解,教师还可以给出相关的例题,结合相应的图形进行相关条件的标注,使学生直观的了解题目之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同时对学生的数学结合意识进行相应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比如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教师可以列举几个常见的,随后让学生进行相关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探究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四、建立相关模型,进行直观讲解,培养模型意识
        在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意识到,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所以学生的建模意识以及数形结合能力是进行高效数学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所以这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建立相关模型,进行直观讲解,培养模型意识,还可以适当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柱和圆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讲述,随后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通过生活中的图形,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圆柱圆锥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扭转学习观念。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具以及模型进行直观的教学,讲述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模型的建立,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加深对圆柱圆锥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关的分层教学,借助相应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基础,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条件。
        五、自行设置例题,提高自主能力,进行高效学习
        同时对于小学学生来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小学阶段,还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随后可以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知识的具体讲解,在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置相关的例题,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监督,进行高效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讲述关于圆的的知识,比如圆周率,面积周长公式,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在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列出相关例题:在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形花坛中,要在其圆周每隔1.5米摆放一个花盆可以摆放几个?学生在列出例题之后,讲述解题思路,对周长公式进行展示,随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解答。在学生作答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称赞,随后适当加大难度,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相互监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相关的讲解,提高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立相关模型,培养学生模型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置具体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涂卫红.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江西教育,2017(33):66.
        [2]孙伟.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44.
        [3]潘合标.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08):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